• 18阅读
  • 0回复

青年篇——温州风情画之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4
第1版()
专栏:

青年篇
——温州风情画之五
本报记者 孟晓云
商品经济象一所大学校,发展了人的才干,提高了人的素质。我在温州巷南、平阳、瑞安等五县农村采访时,看到一种趋势,在富起来的农村,一部分农民正从温饱型向事业型过渡。其中最有锐气的是青年人。他们寻求一切机会发展自己,渴望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释放自己的能量,把壮大自己的事业作为最主要的精神享受,而“温州模式”又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巷南金乡有个叶文贵,是个三十四岁的农民企业家。他以前曾在外地一些国营企业当过七年工人,那些厂效益较低,婆婆又多,自己的能力无法施展。家乡允许私人办厂后,叶文贵扔了“铁饭碗”,回乡当了农民,他想试一试自己的能力。叶文贵有了钱以后,没有盖私人住房,而是进行投资,几年来先后投资五十万元办了三个厂:轧铝厂、压延薄膜厂、微机仪器厂。私人办企业要冒风险,搞不好人财两空。叶文贵说,干一番事业就要背水一战,求安稳就无法进取。他的乐趣就在创业之中,他并非没钱盖房,而是怕分散了自己的精力。叶文贵懂得求智与求新求变的关系,在他的厂里,从外地聘来的知识分子,每月伙食费比工人高二十元。他重视工人的培训,先后送十二人到大学去培训,每学期学费一千多元。他同时也注意用各种知识来完善自己,办公桌旁的书架上摆着诸如《企业法》、《税务管理》之类的书,得空便翻翻。他对数学尤感兴趣,啃着一本《高等数学》。
金乡青年仿效叶文贵者甚多,三十六岁的信息专业户叶茂海便是一个。他通过搞信息致富,花了三万元盖了一座小楼,摆设考究,十分舒适。但是叶茂海不满足现状,正酝酿着与别人合股办一个大一些的企业。他告诉我,金乡小有名气的专业户心中都有无形的压力,人们不甘心家庭工业的“小打小闹”了,想干大的,搞上水平的产品企业。前两年人们见面问你跑了多少业务,赚了多少钱,现在人们要问你最近想办什么大厂了。人们对赚钱不那么眼红,对社会有多大贡献成了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标准。
大凡有文化的青年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便求发展,想最大程度地向社会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瑞安塘下春雷塑料制品厂的三个厂长,都是年轻人。他们投资三十七万元办厂,生产牛仔拖鞋和仿羊皮凉鞋,去年年底产值达二百二十一万元。三十四岁的厂长陈则娒说,人不能白来世上这一遭,总要干一番事业,对社会有点贡献。我房子建了,彩电和录像机有了,总不能象土老财那样把钱打起捆放在箱子里。“温州模式”给我们带来施展才干的机遇,黄金时代不可错过。
温州青年已经意识到,要发展自己,表现自己的价值,必须通过激烈的竞争。平阳三十四岁的翁安义带着一脸倦容接待了记者。他从建一百吨冷库以来,他就没有消停过。国营单位建类似的冷库需用一年时间,而他只用了三个月。对他来说,时间就是重要的竞争项目,早一天投产,早一天盈利,早一天拿最好的效益。继他之后,平阳又建起了三个冷库。翁安义说,欢迎竞争,独家经营对我没有刺激,你卖整头鱼,我卖小包装,企业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求得发展。翁安义在产品的深度上下功夫,搞鱼丸子、鱼饺子、烤鱼片等小包装,销往上海、杭州、福州等地,销路大畅。在他看来,安稳日子没有味道,竞争中发展才有意思。(附图片)
我要用各种知识来完善自己 苗地 插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