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香远益清三十年——记苏联乌克兰维尔斯基国家舞蹈团在京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5
第6版()
专栏:

香远益清三十年
——记苏联乌克兰维尔斯基国家舞蹈团在京演出
本报记者 王芳
时隔三十年,苏联乌克兰维尔斯基国家舞蹈团的艺术之花重绽于北京舞台,不仅使珍视各国艺术交流的首都观众有似曾相识之感,而且,人们刮目相看,禁不住惊叹它更瑰丽多姿了。
随着轻柔、欢快的音乐,一群身穿绣衣、曳着长裙的乌克兰姑娘曼舞出现。十条象征花线的彩绳,从她们的腰际缓缓展开。姑娘们往来穿梭,用彩绳构成一幅幅变幻多彩的图案,一会儿似纺车回旋转动,一会儿如经纬织锦。从那变化新颖别致的队形和结构严整、复杂的舞台画面,使人不能不赞叹编导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独具匠心的想象与创造。这是该团为首次访华演出而编排的舞蹈《巧手姑娘》,如今已成为舞蹈团的保留节目。这个舞以抒情的手法,歌颂了劳动和生活的美。当它再现在中国观众面前时,仍然给人以清新、亲切之感。
乌克兰维尔斯基国家舞蹈团曾于1956年来华演出。令苏联艺术家们惊叹的是,“观众的反应出乎意料的热烈。”我国一位在1956年曾陪该团访问演出的舞蹈家在看了首场演出后告诉记者:“想不到三十年不见,舞蹈团在服装、技巧和舞台布局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
无论是描写乌克兰青年纯洁爱情的《樱桃树下》,还是显示哥萨克小伙子乐观活泼、果敢机智的《哥萨克滑稽舞》,都是那样深深地吸引观众,令人如步芳庭,眼花缭乱。以至谈起这次演出时,不少观众用“精彩”、“成功”、“激动人心”来形容。他们认为,舞蹈团的表演“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色彩”,“反映了乌克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舞蹈团在北京演出三场,在剧场门前等候退票的人一场比一场多。观众中有人连看两场仍不满足。
可贵的是,舞蹈团几乎所有的节目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它这次带来的十四个节目,都是在搜集和整理乌克兰民间舞蹈素材的基础上编排的。舞蹈团从1937年创建起,就立足于研究和发展民间舞蹈,从舞蹈动作、音乐到服装、乐器和道具都不忘保持鲜明的民族个性。艺术指导万图赫介绍说:“我们始终给予民间艺术以极大的重视,因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必须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中国舞协副主席贾作光对记者说:“苏联艺术家在继承发展民族传统和创新方面,做出了成就,给我们以良好的启示。我国有五十多个民族,八千多种民族与民间舞蹈,应该认真挖掘和发展。”他希望两国艺术家今后能不断加强友谊和交流。
乌克兰维尔斯基国家舞蹈团的演员都很年轻,平均只有二十四岁。然而一提起该团1956年初次访华,他们就七嘴八舌地抢着叙述所知的一切。据说,舞蹈团有个资料馆,三十年来,一直陈列着那次访华演出的照片和纪念品。
编导切尔诺乌索夫至今仍为当年错过了机会而遗憾。他清晰地记得1955年在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上与中国演员同台演出的情景。艺术指导万图赫是舞蹈团创始人维尔斯基的继承人,他发表感想说:“我抱着友好的感情来到中国,我很激动。我到过三十四五个国家,中国给我的印象非常之好。过去中苏有过友好交往,这将永远记在我们心中。尽管两国关系后来有一段冷淡的经历,我们之间还是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表示,为了发展两国人民的友谊,舞蹈团愿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附图片)
赵士英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