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寓思想建设于文化发展之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7
第5版()
专栏:

寓思想建设于文化发展之中
黄安国 魏承恩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在群众特别是青年中,必须积极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处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文化建设的关系,怎样把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需要正确解决的问题。
实践证明,文化知识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但并不能代替人类文化的全部,它给人启发,给人智慧,能解决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问题,但并不提供全部具体知识和评判标准。它必须渗透到各个层次的文化形态中去,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列宁早就指出,以为不必领会产生共产主义学说的全部知识,只要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只要领会共产主义科学的结论就已经够了,这是错误的。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正因为如此,俄国十月革命后第一年,全国就广泛开展了扫盲工作。1919年,还把国民教育的任务写进了俄共(布)党纲,要求实行普遍义务教育。1920年全国有二十万人从事这项工作。在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各部门都减缩开支,但列宁认为,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开支不但不应该减缩,还应把其它部门减缩的款项用作教育经费。列宁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只要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并不是一个政治任务,这是一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列宁对新闻出版、科学研究、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建设都有过许多指示,甚至为了莫斯科街头的雕塑问题,还亲自给有关部门写信、发电报。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国家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相当突出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抽象化的文化形态,必须“还原”为人们日常的学习生活、文艺生活、娱乐生活、体育生活以至旅游生活等等,使人们在一个社会主义的文化环境里受到长期熏陶,在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社会心理、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方面逐步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并在为之奋斗时激发起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英雄气概,从而升华到一个新的精神境界。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的结论直接灌输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想使十亿人口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做法,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做法。这只会使一部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逆反心理。只要看看资产阶级思想传播的历史就可以得到启发:假如资产阶级思想不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是把卢梭、康德、尼采、黑格尔、伏尔泰的理论学说直接灌输给每个社会成员,它可能成为人类社会一个很长历史阶段内的统治思想吗?同样道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只能寓思想建设于文化发展之中,从满足广大人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需要入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