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黄河之水(三) 黄土高原的新突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8
第2版()
专栏:

黄河之水(三)
黄土高原的新突破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在黄河中游访问时,人们对我谈论最多的,是甘肃定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大念“草木经”所引起的变化。
定西和西海固地区,过去穷得出奇,人均口粮每年只有一百来公斤。粮食不够吃,由国家供应;缺少衣服,由国家发;缺水,由公家派汽车拉。周恩来总理在世时,听到这里人们的苦寒情景,流着泪说:解放了几十年,人们还缺吃少衣,都怨我们没做好工作。听到周总理对这里人民的关怀之情,大家为此感到难过,感到要迅速地改变这里的穷困面貌。
定西和西海固的贫困,历史上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周恩来总理曾对王化云同志说过:黄河水,在上、中、下游都要利用。让黄河的水沙资源,为黄河流域的人民服务。不要只看到黄河有害的方面。
左倾思想的干扰,人口大量的增加,使定西、西海固这些地方的穷山更穷。大量的泥沙冲到黄河里去,又造成黄河下游的灾害。
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赵紫阳总理先后来到这个穷困地方,看望这里的人民,纠正过去那种“以粮为纲”的局面,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于是,四面八方都来支援定西、西海固改变面貌。在定西的很多苗圃里,出现了沙打旺、侧柏、华山松、紫花苜蓿、苏丹草等耐旱的植物苗子。这些苗子中,就有胡耀邦和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采集的种籽。人们称这样做为“反弹琵琶”。定西县最西北的新集乡的青年杜勇川,组织了九十八个青年,对家乡的沟壑分片包干进行小流域治理。一年修了梯田三千八百亩,认真地种上草和树。整个定西县都干起来了,他们种草三十一万亩,种树十六万亩。在乡镇企业工作上,大搞横向联系,和北京、河南、黑龙江签了开发资源的合同。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近二年来三次访问定西地区。1984年9月,他来定西访问,发现这里有三分之一的农户不得温饱。1985年8月,费孝通再次来到定西,看到定西有了起色:这片黄土高原有绿色了。今年7月间,费孝通又来定西访问。他没想到“反弹琵琶”使定西变得这样快,90%的农户已自给有余。定西的群众告诉费老,现在是山上有林草,场上有草垛,囤里有余粮,窖里有存水。费孝通吟诗曰:“三年雨润春草生,千山浅绿染边城。勤种草树得天助,远客重来喜相迎。”
黄河上另一个苦地方——宁夏的西海固地区也变了。海原县有三百多万亩草山,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他们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以草起步,以畜牧振兴”的口号,组织群众种草种树。现在,每户有十一亩林,五亩草。畜牧业大发展,全县的羊可发展到三十五万只,加上其他牲畜,一年可向国家提供肉二百多万公斤。粮食、油料年年增长。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沿的榆林地区,紧紧把握种草种树保持水土的指导思想,把全区八百万亩流沙地,固定或半固定了五百多万亩,做到人进沙退。榆林地区所以有如此料想不到的成就,应当归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领导上解放了思想,放宽了政策。这个地区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办法,把七百多万亩沙荒地,包给四十万户农民经营。种草、种树谁种归谁。农业银行、信用社优先提供贷款。仅1983年就种草一千六百万亩,沿黄河建成二百七十万亩的红枣林带,十七万亩的苹果林带。粮食生产年年增长,风速比过去降低,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由解放初期的五亿多吨,减少到三亿吨左右。榆林地区面貌的改变,也是治理黄河的一面镜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人的智慧和力量,使山西省在治理黄河上又爆出冷门,这就是分布在吕梁、太行、中条山区的小灌木沙棘。治理黄土高原的人们,发现沙棘分蘖、萌生、蔓延能力极强。根系固土,枝叶覆盖有很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沙棘的小果实,含有多种维生素,维生素C的含量比中华猕猴桃的含量还高,是加工饮料和食品的极好原料。方山县办了沙棘饮料厂,年产二百吨。方山县的秦家岩村四十户人家去年交售沙棘果收入六千元。这引起水利电力部长钱正英同志的注意。她去方山等地调查,发现山西的黄土高原,已有五百多万亩的沙棘林地,这种植物耐干旱、生长快,根系有固氮作用,认为山西的沙棘资源是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她高兴地向胡耀邦、赵紫阳同志写报告。胡耀邦同志在批示上说:我在好些省看到沙棘这种灌木植物。它既是一种保持水土的灌木,又是一种可产饮料果子的作物树。赞成加以发展。能起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很多,哪些地区哪种土壤适宜种什么,应因地制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