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巧理千家事 善解万人愁——天津市居委会工作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8
第4版()
专栏:

巧理千家事 善解万人愁
——天津市居委会工作一瞥
“生活在沈庄子街,真是太幸福了!”居民的感叹,把我们吸引到了天津市的那片住宅区。
那里几乎是清一色的小胡同、小院子、小房子,国营和集体商业点寥若晨星。二万二千多居民的幸福感,主要是来自沈庄子街道坚持和发展便民服务工作的努力。
沈庄子街1982年底就成立了便民服务处。现在,服务项目已由二十多个发展到二百五十几个:出租餐炊具、出租工具、代换煤气、代售日用百货和副食、解决小学生中午饭问题、开办家庭托儿所……最近,他们调查到27%的家庭需要聘请家庭教师,便又着手准备开展这项新的服务。除了单项服务外,这里还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节日服务、季节服务、随时服务、长期服务。这个街道的每一个居委会,都因地制宜办起了便民服务站。居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缝补拆洗带娃娃”都用不着出居委会、服务处,就能随时办妥。
沈庄子街只是天津市街道发展服务业的典型之一。在体育馆街、体院北街、下瓦房街、郑庄子街……人们不再为“职工上班,孩子咋办”、“职工下班、商店关门”而发愁,不再为买早点难、理发难、买煤难发愁,若是小病小痛,街道门诊所的大门往往深夜十一点还开着……
天津市妇联调查了十个街道开展便民服务的情况,这些地区原来平均一万余人才有一个百货商店,三千多人才有一个副食店,六千多人才有一个早点铺。一千名主妇中,购物路途在五分钟以下的只有五百余人次,一千一百多人次在路上要花二十分钟以上的时间。街道兴办了四百多个服务网点,还开设了绱鞋、织毛衣、做特体服、换壶底盆底、拆洗棉衣被等国营没有、不大赚钱而又群众需要的项目。主妇们购物只需五分钟以下路程的增到一千五百多人次,二十分钟以上的减少到二百余人次。
以前,约半数的主妇每天家务劳动时间在四小时以上,街道发展服务业后,每天家务劳动时间在三小时以内。闲暇时间增多了,学习、娱乐的时间多了,沈庄子街道的家长学校,就拥有六百余名学员。大多数人从亲身体验中认为,现阶段减轻家务劳动负担,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街道兴办以生活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街道发展服务业,还改善了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许多街道的生活服务业就是在邻里互助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许多离退休或闲散在家的大爷大娘,志愿为在职职工服务,在他们家中,挂着四邻的钥匙,接待双职工的孩子吃午饭、写作业,为双职工代买菜、生炉子、蒸干粮。众多的家庭托儿所更是解除了年轻的妈妈们的后顾之忧,她们对“阿姨”、“奶奶”感谢不已,有的逢年过节时,还象串亲戚一样抱着孩子去拜望。
曾几何时,被当作“阶级斗争前哨”的街道里,弥漫着冷漠、戒备的气氛。居民对街道办事处有种对立情绪,称居委会的老大娘是“小脚侦缉队”。如今,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以组织好人民生活为己任,努力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巧理千家事,善解万人愁,赢得了居民的衷心称赞和敬佩。
新华社记者 张宿堂 本报记者 冯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