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生猪产销波动 初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9
第2版()
专栏:

生猪产销波动 初析
周彬彬 张稚丹
秋去冬至,随之而来的是生猪的销售旺季和出栏淡季,一度呼声极高的卖猪难及在产销各环节引起的大波动将趋平缓。会不会出现新的卖猪难和吃肉难呢?隐患尚在,值得我们对大波动的始末加以反思。
今年一开春,生猪产销两个方面分别出现了异常现象。在销售方面,是一些城市冻猪肉涨库,生猪收购量锐减;农贸市场上鲜肉降价,许多地方一公斤还不到两元钱。随之而来的是生产方面受到影响:农民卖一头猪要减收二十元左右,加上饲料粮又大幅度涨价,喂一头猪要多花十元左右的成本,农民养猪已无利可图。于是,原来紧俏的仔猪变得不值钱了,大部分省区从每公斤四元以上降到了三元以下。山东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沛县、河南长葛、安徽萧县的仔猪价格,均在每公斤一元二角以下。五、六月间,这一波动达到高潮,一些地方开始宰杀母猪。虽然一些母猪是应淘汰的老猪、劣种,但在过去猪肉紧张时期,这是不可想象的。它象急剧下降的水银柱一样,标示了农民对养猪的冷漠态度,预兆了下一生产周期的低潮。
这次大波动的原因何在?除去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似可从中看到以下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一、农区畜牧业的起落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种植业的丰歉。1984年我国粮食生产达到创纪录的四千亿公斤,仓储满,卖粮难,就大力提倡向肉蛋奶转化,造成生猪饲养量大增。1985年粮食减产二百五十亿公斤,饲料粮供应不足,价格急剧上涨,春节后比春节前普遍上涨10—30%。4月以后,猪肉销售进入淡季,又出现了卖猪难。农民两头受挤,仔猪降价,母猪遭戮,也就在劫难逃了。
二、价格因素。长期以来,生猪属于二类派购物资,猪肉价格一向偏低。1985年1月1日起放开市场和价格,又恰逢粮丰价廉,饲料便宜而肉价大涨,从而刺激了生猪生产,导致生产能力超过了消费能力。
三、市场对猪肉质量的要求没受到足够重视。猪肉消费的大头在城市,城市居民多数喜欢瘦肉,而瘦肉型猪生产却因仔猪来源少,饲料、饲养技术要求高,收购价格未与普通猪拉开档次等原因,未能迅速发展起来,大大影响了消费量。
一般说来,农产品在产销、供求上,存在着季节性和地区性的不平衡即波动,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由于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流通体制不健全,信息传递不准确,因而生猪产销大波动所造成的后果就格外严重,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有一定生产规模、商品率较高的养猪专业户。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大的波动?谁能总揽全局,通盘解决生猪产销间的不平衡呢?有的人摇头,没有信心,并马上端出粮食问题、价格问题。其实,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在我们目前这种生产条件下,粮食年产量出现一、二百亿公斤的波动,不仅是正常的,也是能够承受的。制定生猪产销政策不能被粮食丰歉所左右。至于价格问题,也不必看得过重。随着政策的稳定和完善,猪肉价格会日益趋于合理,养猪农民只要注意降低成本,养猪还是能够盈利的。
为了保护养猪业,把波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里,一些地方政府作出了很大努力。他们从地方财政里拨款补贴养猪农户,千方百计地保存生产母猪,组织饲料供应,疏通销售渠道,应当说是难能可贵、非常尽责的。
但这只是小区域内的尽力而为,很难保证大区域内产销间的平衡。而在目前条件下,建立一个凌驾于生产、销售两部门之上的协调机构,又是不现实的。因此,目前人们寄希望于农业、商业两个部门,希望他们都从大局出发,着眼全盘,通力协作,共度难关。商业部门不要只顾做自己的生意,而应主动向生产部门提供市场动态、趋向和大致的消费量。一旦产销波动开始出现,更不能只注意自己的成本核算、经营利润,搞猪多了就压级压价、少收或干脆不收那一套。否则,会使情势更加恶化。对生猪生产主管部门来说,也不能一味追求定量化的发展指标,而不正视我国目前的消费水平,食物构成和食用习惯。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人均猪肉食用量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牛羊肉、鸡蛋、鱼、牛奶等多种高蛋白食品一齐上了居民餐桌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照搬国际上的“六、四、三”标准(即每人每年食用三十公斤肉、二十公斤蛋、十五公斤鱼为最佳营养结构)来制订生猪生产计划,就必然远离国情,远离市场实际,形成产大于销、供过于求的局面。
总之,政策的确定和具体目标的提出,都应慎重考虑现实的市场。商业、农业两部门之间如能进行经常性的磋商对话、交流信息,一边开拓市场,一边使生产适应市场需求,那么生猪产销在大区域内的平衡,是很有希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