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对高等师范教育要进行再认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9
第5版()
专栏:教育

对高等师范教育要进行再认识
国家教委直属的北京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等六所师范大学的校长,最近在北京举行座谈会。他们呼吁全社会对高等师范教育要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观念,要以现代意识和战略眼光来看师范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师范教育的发展,支持师范院校的建设。
他们说,当前在如何办师范教育,特别是如何办高等师范教育的问题上认识不一致。有些同志自觉不自觉地存在这样一种意识,认为教师就只是教书,不需要学术水平,也不必搞科研;高师既然是为中等教育培养师资,搞好教学就可以了,即使搞科研,也不需要第一流的水平。这种陈旧观念是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相违背的。过去,我们学习苏联的模式,院校调整时,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受到削弱,这个教训应当汲取。当前世界各国从重视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着眼,非常重视师范教育的质量,而且都在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高水平的优势来培养师资。八十年代以来,苏联也开始强调以高标准培养师资,帮助师范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因此,我们再不能用狭隘的观点、封闭的模式、落后的条件来办低水平的师范教育了,否则就会犯战略性的错误。我们应当办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师范教育,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坚持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坚持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的办学思想,决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高等师范如不讲学术性,就没有高质量的师资,当然也不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中等师资。这一来,师范性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另外,师范院校没有高学术水平,也难以吸引高质量的生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性是师范性的基础和保证。教学和科研是不可分割的,科研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学的形式之一,科研本身也具有培养人才的功能。科研上不去,人才质量就无法保证,合格的师资队伍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坚持学科水平要高、学科面要宽。学科面不宽,新学科、交叉学科难以产生,必然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培养高质量师资;另一方面,学科面过窄,教育学科本身也难以发展。
他们说,高等师范院校向多学科、高水平发展,并不是要同综合大学看齐,而是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因此,不但要提高学科水平,而且要提高学科教育水平;不仅要提高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也要注意发展学科的应用研究,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特色。
与会同志还提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它直接关系到办学质量,需要统筹考虑,认真加以解决。这就需要使教师职业有吸引力,他们提出目前是否可以先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例如能否考虑规定不管什么院校的毕业生,到教育战线工作,可免还贷款,给一定的优待。另外,重点高等师范可实行“淘汰制”,同时通过适当的渠道,把师专或一般师院的优秀学生送入重点高等师范。
在谈到基础教育、教育学科研究实验基地等问题时,与会者提出,教育学科研究需要实验基地,师范生实习也需要实习基地和中等教育部门的配合。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因种种原因没能很好地解决,他们希望有关方面能重视这个问题,统筹安排,解决好它。 高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