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新技术对教育提出了挑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9
第5版()
专栏:教育

新技术对教育提出了挑战
张启人
以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和系统科学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促进了科学技术向“大科学”和“精微科学”的两极延伸,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融渗透和基础理论的推陈出新。这种科学研究的“大范围杂交”,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提高教育,特别是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各国采取的首要措施。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国际科学技术环境,更应当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视。
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日本早在七十年代初就已将《计算机》、《系统工程》列入中学课程计划。对于各级学校的教材作了几次重大修订,不断补充新技术内容。七十年代末,宣布当前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向是:适应时代要求的通才、技术突破型人才和创造型管理人才。与此同时,日本为开发新技术、培养新型人才制订了多种规划,投入了巨额资金。近几年,日本政府还在全国举办计算机原理考试,及格者可以取得学历证明,并被优先录用或提拔。
在美国,新技术人才培养受到特别重视。根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调查,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设备、电子器件、石油加工设备、数据处理服务等仍然是“人才奇缺”的部门,而且美国的新工程技术和计算技术方面的高校师资仍缺少约10%,里根政府决定从1983年开始,每年拨五千万美元专款用于师资知识更新,以弥补新技术人才不足。目前全美公司每年投入三百亿美元自办教育,其中用于新技术教育的约近70%。还有个典型例子值得一提,1957年苏联卫星抢先上了天,虽然引起美国朝野一片骚乱,却并未在相应的工业部门增加投资。他们采取的唯一对策就是增拨一百亿美元来支持新技术教育。美国人倒是清醒地看到了要害:科学技术上的任何落后,归根结底都是教育落后。足见教育在新技术革命中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英、法、西德、苏联等在新技术浪潮冲击面前所持的态度,亦复如此。
反过来,新技术革命对教育体制、专业结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等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一些发达国家里,传统意义下的正规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开始急剧缩小,许多新型的、职业型的、单项新技术型的、中年或老年知识更新型的、新技术专业预科型的高等院校,象雨后春笋,遍地林立。许多前所未闻的新专业、新学科、新课程、新讲座,在高校中纷纷增设;许多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新教材、新学术思想、新交叉领域、新教学方法,在学校里应运而生。师资横向交流、跨校兼课、智力资源共享、联合攻关以至国际合作,在新技术越发达的国度里越是如此。
过去那种传统的面对面“直线式”教学,已代之以结合背靠背的课外“平面式”教学,并正在形成最后的社会化“立体式”教学结构。后者包括计算机图象信息网络系统配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软件和家庭、学校显示终端,也包括能提供二十四小时服务的教学卫星,人工智能中为教学服务的专家系统和知识库,采用现代信息压缩、存储、检索技术的“袖珍图书馆”,还包括社会化实验室、自动化课堂、公寓化宿舍之类的配套设施。值得密切注意的国际动向是,为建设上述立体教育结构而被称为“教育工程”的大规模建设项目,近二十年来各发达国家陆续投入了巨额资金。七十年代以来,仅美国的教育工程投资即已超过一千亿美元。
总起来看,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系统的反馈作用有三:
一是由于知识更新加速,促使教育社会化、全民化。
二是冲击了那些不适应新技术新生产力发展的旧教育体制,促使教育多样化、立体化。
三是用新技术手段武装教育系统,促使教育高效化、现代化。
可见,新技术是教育的一面镜子,而教育又是新技术革命的晴雨表。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如何把它们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正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