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端正办学思想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9
第5版()
专栏:教育

端正办学思想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吉林省浑江市教育局 于学仁 杨振英
最近,我们对浑江市农村的职业学校(班)进行调查,发现经五年多的努力,农村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在适应农村经济改革的需要而迅速得到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是办学指导思想的问题。少数学校由于办学思想不端正,造成流生严重。有的学校一个班只剩三五个人,名存实亡。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解决办法:
不同普通中学比升学率
有些学校领导对职业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盲目地同普通高中去比升学率,用升学和招工来调动学生入学的积极性。一旦学生知道招工无门,升学无望时,就纷纷退学。如有一个特产专业班,原来近三十人现在只剩九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帮助学校领导提高认识,使他们看到,由于十年动乱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大部分农民子女升学无望、就业无技术,国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技术力量。离开这个指导思想,要发展农村教育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我们还认真调查了当地农民的知识结构、产业结构和致富快慢的情况,然后用算帐对比的方法,帮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要想富就得有技术,而这种初、中级技术人才上级部门派不来,普通中学培养不出来,只有通过农村职业教育的途径才能做到的道理。从中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克服轻视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象抓经济工作那样自觉地出钱出物,把农村职业教育办成当地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人才基地。
搞好本地人才预测。
在办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喜欢盲目追求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发展的比例数,而很少考虑专业的设置是否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急需,当地的政府和经济部门,也往往很少去过问教育部门办什么学校、设什么专业、怎样布局、比例多少。这种教育与经济互为脱节的弊端,造成当地急需的人才,学校没设专业,没人培养;不需要的专业,学校培养不少,不仅人财物极大浪费,同时大大挫伤了学生入学的积极性。例如,我们有一个普通中学附设了一个财会职业高中班。当它的首届学生毕业时,农村已实行生产责任制,根本不需要会计。学生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这个班再招生时,无一人报名,只好停办。与此相反,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职业高中,年年按照县的人才预测的情况设置专业招生,学生毕业后基本做到学有所用,该校年年超额完成招生计划。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先搞好人才预测。
重视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碰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些农村干部不重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安排。学生毕业回乡后,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支持,没有用武之地,上学的积极性自然受到损害。一个乡有四名林校毕业生,始终得不到妥善使用,学生和家长见学了没有用,再也无人报考这个专业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国家不包分配,但乡村企业、农林场站用人时,应当在他们中间择优录用,不被录用回乡的学生,有关部门也应当为他们自谋职业创造条件。为此,我们组织农村各级干部认真学习中央文件,提高政策水平,象城镇那样把毕业生的安置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宝泉山特产技术学校,两届毕业生除了六十多名被场站招工的外,其余回乡的十三人都得到了妥善安排,这对学校的招生和发展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专业设置面要宽。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思想不解放,设置的专业面太窄,只停留在农、林、牧上面,办学目的只为了培养几个农业技术员、护林员、配种员,显然这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转变的要求。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一份资料表明,到1985年止,我国三亿七千多万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1980年增长6.9%,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1980年增长一点三五倍。这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正迅速向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这个伟大的变革,开设一些需要急、周期短、见效快的应用技术的专业,如建筑、运输、饮食服务、服装、美容、家用电器等,以配合“星火计划”的实施,适应农村劳动力逐步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浑江市十四中学原来办畜牧兽医班,到第三年就招不到学生,改为缝纫专业后,马上门庭若市,越办越有生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