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认真解决教育不被重视的思想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9
第5版()
专栏:教育

认真解决教育不被重视的思想问题
新华社记者 赵文泉 新华社通讯员 梁昕秋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的各级领导,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认真解决不重视教育工作的思想问题,改变了过去教育工作排不上号,办事“红灯”多,“绿灯”少的状况。现在,无论是兴建教育设施,还是维修校舍、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从区委、区政府到各部、委、办、局,以至街道办事处,无不为发展教育事业开“绿灯”,全区的教育工作出现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
皇姑区共有中小学七十四所,过去,这个区的教育工作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尽管教育部门抓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但是,校舍陈旧、数量不足,全区三分之二的小学是两部制上课,小学毕业及格率1983年前只占56%;师资质量低,急待培训又没有校舍;一些中小学教室没暖气,学习环境差。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都不满意。为解决这些难题,教育局走访各有关部门,可是却处处卡壳,矛盾始终解决不了。
为什么卡壳?原因很多,但是不重视教育、没有把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是个重要原因。区委书记王景凯为此召开了有区主要领导参加的教育工作会议,围绕教育的地位、作用,教育与经济工作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会上各抒己见,有人认为,经济要振兴,教育必须先行,应该多给教育投资;也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靠增加大量资金办教育不可能,还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双方争论得十分激烈。经过几天的讨论和学习,最后,大家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经济和教育,两者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互相促进,不应当把它们对立起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想法,实际是想躺在国家身上,单纯依靠上级拨款,这样做,既不现实,又消极被动。只有从主观上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广泛地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办学,教育事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为此,区委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相继建立了幼儿教育中心、师资培训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和校外教育中心,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教育网络。每年国家拨给的教育经费很有限,除去正常的教学开支以外,根本没有能力新建和改建校舍、购买教学设备。他们立足于自力更生,千方百计地增加教育投资。三年来,他们从地方财政拿出二百六十万元办教育。为了改变中小学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区里投资八十万元将一所旧中学改建为教师学校,为全区正规化、系统化培训师资提供了基地。
为了解决全区一百五十六个班级的两部制问题,区委书记王景凯亲自召集四十多个驻区的中央与省市单位的领导开会,说明情况,取得支持,先后集资二十多万元。同时,他又亲自带领区计委、建设局等十几个部门的领导现场办公,查看了两部制学校的简陋校舍,并当场落实了任务,计委很快批了建房指标,建设局三天内办完了施工执照,设计室免费设计,物质局保证物质供应,建房任务几天就落实了,新建三十四个教室,解决了所有两部制学校问题。近三年来,在驻区各企事业单位支持下,新建教学楼、教工宿舍三万一千八百平方米;集资一百五十多万元,全面维修了中小学校舍;中学基本上实现暖气化;中学和部分小学建立了实验室;大部分学校更新了桌椅,添置了图书,全区的中小学面貌有了初步改观。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小学毕业生平均及格率逐年上升,今年已达到98.3%。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