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司马文学”的魅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09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司马文学”的魅力
李德纯
对历史的科学回顾,是正确指导现实和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对于文学家来说,通过历史故事的创作吸引读者似乎并不太难,但钩沉史料,以回溯历史观照现实,用几个世纪前的素材,让作品闪烁出当今精神风貌,却非大手笔莫属。日本当代知名作家司马辽太郎,恰恰在这点上显示出他的文学魅力。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众多日本历史学家竞相研究的课题,也是不少文学作品采之不尽的素材。司马辽太郎的六卷本政治历史小说《龙马奔走》,就是以明治维新从酝酿到胜利的全过程为情节线索,描述了以江户为中心的维新志士的生活、理想和追求,通过这些以鲜明个性形态表现出来的各式人物的活动,再现了明治维新前后的火与血、歌与泪。无论时间、地域的跨度,以及涉及范围之广,在战后作品中还不多见,是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史诗性文学作品。作品雄健、高亢、浑厚,使今天的读者不仅从中得到美学享受,还能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充分体现了日本历史小说的文学性格,给人启迪。
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日本意识形态领域里颇具代表性。当时,日本经济不断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由世界的第七位跃居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国际市场剑拔弩张,日本面临严重的挑战。时代要求一批具有放眼世界的气魄和在国内外险峻形势面前具有胆略和智慧的新人。在文学中生动反映日本社会这一动向,是时代赋予作家的课题。司马辽太郎在他的小说中,把历史上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人物,放在历史时代革新与守旧势力斗争尖锐激烈的典型环境中,热情满怀地宣扬歌颂他们发奋创新的进取精神,描写他们在扭转局势并使之发展前进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借古喻今,鼓舞今天的读者,进一步发扬注重效率与自强不息的国民风格,唤起民族精神的内省和更新。正因为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在审美判断上具有深邃的透视力和强烈的感受力,才使得潜隐于作品人物内心的变革意识,激起不同层次读者的感情共鸣。
司马辽太郎不仅写日本历史小说,而且他还研究中国历史,以创作中日友好题材作品而闻名日本。战后四十年来,日本人民要求中日友好的运动已形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司马辽太郎专门写作历史小说,对中国历史比较熟悉,对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体会较深。他的笔名取司马为姓,就是因为他倾慕《史记》作者司马迁。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他即以友好态度开始着手创作以中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他的长篇历史小说《空海的风采》,以公元840年来我国唐代留学的空海大师,学习佛教和回国后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贡献,来反映中日两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和发展文化交流的强烈愿望。作者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和事件,用夸张、想象等手法,渲染了空海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刻画了唐朝上下对空海的友情。其中,长安青龙寺一代名僧惠果,是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所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相当高的典型性。惠果毫无保留地把当时尚未传入日本的密宗传授给空海,并指定空海为自己的法定传人等描写,都表明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把笔触深入到生活的细小角落和人物的心灵深处,热情满怀地讴歌中日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特别是空海回国前后的几个场面,更是感人至深,揭示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此外,司马辽太郎在旅行记《从长安到北京》中,表现了他对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向往,并赞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1980年最佳畅销书《项羽和刘邦》中,描写了中国秦汉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目前仍在继续连载中的《走向街头》,取材于庶民生活,使人们从一个侧面体察到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面貌和艺术趣味。在该书有关中国的章节中,通过作者实地考察,在取得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我国南方文化风土等,旁征博引历史资料和奇闻轶事,涉古论今,汪洋恣肆,绘制了能够显示深远文化传统的风俗画卷。
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的结合。司马辽太郎根据他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从历史的矿藏中披沙拣金,筛选熔铸,反映了他长期思想艺术的探索。他擅长驰骋形象思维,构成波澜壮阔的艺术画面,对事件进程进行广阔的、笔力纵横的全景式描写,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斗争生活,纵横交错地融汇在一起,对时代风貌、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赋予抒情的描绘,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司马辽太郎的作品除了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还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使读者能在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在娱乐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附图片)
列宁在主持军事会议。 〔苏联〕巴萨纳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