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校园文化在上海高校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0
第3版()
专栏:新闻综述

校园文化在上海高校兴起
本报记者 萧关根
10月31日和11月3日晚上,记者先后参加了华东化工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校园里张灯结彩,夜空中升起簇簇礼花,真象过节一样热闹。化工学院艺术节在半个月内安排了展现型、自发型、交流型的文化艺术活动。上海交大艺术节为期一周,除了综合文化大奖赛和专题文化活动外,还专门安排了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此以前,上海医科大学、上海中医学院、中国纺织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也举行过艺术节。还有一些高等院校正准备举行类似活动。与改革和开放的时代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正在上海高校中形成、汇集和发展。
开放与改革时代的宠儿
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几乎牵动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心。出席11月7日在上海交大召开的“上海市高校校园文化专题研讨会”人士认为:这个热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带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青年学生对现代人的自身完善和全面追求的必然产物。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培养一代新人并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以,它一开始就成为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内容。
倡导新型校风
各个学校都把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上海交大团委、学生会组织了“当代交大人”系列活动,引导大家通过交大英才群像的回顾和向同龄英雄模范致敬的活动,提炼出“交大人”的本质和应有的时代风貌。复旦大学开展了“复旦人”的讨论,提出了新时期应具有的品质、学风以及校风。这些学校的学生在讨论中,既注意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又强调发扬创造精神,使学风和校风都带有新时代的气息。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丰富业余生活
各种社团活动和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发展场所。全市高校有各类学生社团三百多个,其中七个是市学联领导的社团,八十一个属甲级社团。众多的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加强了横向联系。中国纺织大学举办的“谁的服装最美”活动,以及随后成立的大学生时装表演队,别开生面,引人注目。市学联组织的“研究生新观念讲演团”11月初到各校巡回讲演,很受听众欢迎。社团还自己办刊物,宣传新思想、新观念。上海交大的《新上院》、复旦的《复旦人》、华东师大的《夏雨岛》,以及同济大学的《同济大学生》等刊物,影响已超出校园,引起社会的重视。
社团活动的开展和第二课堂的开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调整了学生的智能结构,而且还为课堂教育提供了信息反馈,增强了学生的成才意识。
培养参与意识
重视社会实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显著特点。许多学校以社会考察、勤工助学、科技服务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1983年以来,市有关部门先后组织了以“希望”、“人生之路”、“改革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当代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为主题的社会考察活动,使学生广泛接触各阶层,了解社会,培养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向社会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专业技能,传播了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校园民主建设为基础的。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校领导特别重视听取学生意见,放手让团组织和学生会发挥作用,使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过程。一些学校出现了“学生民主管理议会”、“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精神文明法庭”等组织,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能独立自主地判断生活中的是非曲直,并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事情。
在有些高校,校园文化不但已经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开始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把学生当作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的观念和做法,引起了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华东化工学院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上海交大校长宣布年内将筹建大学生活动中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