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上为国恸 下为私哀”——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1
第4版()
专栏:

“上为国恸 下为私哀”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 李赣骝
先父李烈钧自1907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后,就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走革命的道路,他长期出入左右,诩赞戎机,与中山先生一同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从未有过动摇。他对中山先生稀世的才能和他创建的伟大革命功绩,无比崇敬;而他与中山先生的亲密关系、真挚感情,也是非常少见的。中山先生逝世时,先父悲恸之余,曾亲撰挽联一副,以寄内心之痛。挽联说:
才逾汤武,功盖桓文,九万里震威名,天授如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出秉节钺,入赞戎机,二十年共患难,山颓安仰,上为国恸,下为私哀。
自辛亥革命起,孙中山先生一直非常信任、器重先父李烈钧。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任命先父为江西都督。袁世凯进行复辟阴谋活动时,又命先父率先在江西湖口举义,打响了声讨袁氏复辟的第一枪;二次革命失败后,先父被派往云南,发动护国讨袁的武装斗争,终于挫败了袁世凯的复辟阴谋,使共和得以再造。
为了维护共和政体,为了不让北洋军阀篡夺革命胜利的果实,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织了军政府,先后担任了大元帅、大总统,皆任命先父为参谋总长,总揽军事事宜。北伐时,孙中山先生曾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先父则紧紧跟随其左右。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孙中山先生在跟封建复辟、军阀割据的反动势力进行长期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得出了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必须建立自己的干部队伍与军队的重要结论。孙先生在思想认识取得这一重大突破、决策上作出如此重大转变的过程中,曾多方面与同志们交谈过自己的看法,对各种不同的意见,进行了思考、分析、判断,然后作出自己明智的抉择。他曾就准备采取这一重大步骤等有关事情,多次征询过先父的意见,都得到了先父的赞同与支持。在考虑黄埔军校校长人选时,先父从革命利益出发,推荐了当时拥护三大政策的蒋介石先生担任此职。遗憾的是后来事态的发展,远离了初衷,国共分裂,使国家、民族长期陷入了内战、动乱的不幸局面。
孙中山先生病危时,把刚派往江西迎接北伐军的先父急召回来,商议大事,先父到京后,就负责照料全盘事务工作。当时,内蒙国民党代表大会在张家口举行,孙先生在病中指派先父与徐谦先生代表他前往参加。当先父完成使命赶回北京时,孙中山先生已存一息,但仍在断续呻吟之中反复呼吁:“团结、奋斗、救中国!”直至生命终止。
中山先生崇高的革命理想、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愤图强,开拓前进。我们炎黄子孙、革命先辈的后裔,一定要遵循孙中山先生“祖国一定要统一”的教导,使海峡两岸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奋斗,以振兴中华,建立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