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宫崎家的珍宝——访东京宫崎滔天故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1
第6版()
专栏:日本通讯

宫崎家的珍宝
——访东京宫崎滔天故居
本报记者 孙东民
无论是在近代中日关系史,还是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宫崎滔天都被公认为名垂史册的人物。他曾以志士义侠之身,醉心于中国革命,为襄助革命活动长期奔走不懈;自从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相识结交,终生敬慕,矢志追随。在他辞世时,孙中山曾评价他“对于吾国革命历史,尤著有极伟大之功绩”;宫崎滔天与孙中山的友谊,亦被史家认作近代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宫崎滔天终生浪迹飘泊,没有为后代置办什么家产。但是,滔天却在无意之中为他的后代留下无价珍宝——记者在宫崎滔天故居有幸拜见到的记录着他与中国革命志士交往足迹的珍贵文物。
秋日的一天下午,我如约来到位于东京半岛区西池袋的宫崎故居。这是一套典型的和式木建房屋,白墙配着黑瓦,在木栅式拉门旁挂着的“滔天会”木牌上,字迹仅依稀可辨。这时,滔天先生的直系孙女蕗苳女士已在门前等候。
宫崎滔天为协助孙中山革命,仗义疏财,一生贫困。滔天迁入西池袋的故居是1914年,还是黄兴拿出一千元资助才建成的。滔天先生此后一直在这里生活,直到他辞世。
宫崎家的客厅,有十个榻榻米大小。正面悬挂着孙中山书赠滔天的“推心置腹”四字横幅,黄兴书赠滔天夫人的“儒侠者流”四字横幅挂在对面。蕗苳女士和她的丈夫智雄教授得知我们是为拜见“家宝”而来,还特地从书房里拿出黄兴手书的诗词挂轴,挂在客厅“床之间”供奉处。书法苍劲有力,挂轴呈浅橙色,花底,外旧里新。说明“家宝”的主人保存仔细,也可能是一般舍不得将此示人。
滔天献身中国革命,他的家也就成了中国志士活动的场所。蕗苳女士还拿出一幅高约一米、宽一米多集体签名留念的挂轴让我们看,上面签名题辞者有六十余人,都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著名人物。有黄兴、廖仲恺、吴玉珊(吴玉章)、宋教仁等革命家的题字,也有蒋中正、汪精卫、戴天仇、胡汉民等人的签名。廖仲恺所题“侠肠”二字,既概括了滔天的人格,也表达了他对滔天先生的敬重。
智雄教授介绍说,滔天故居中的文物,有孙中山、宋庆龄、黄兴、何天炯、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物的信件约五百封,各种挂轴、题字约二百幅,此外还保存着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例如,鲁迅先生题赠给滔天长子龙介夫妇的两首著名的诗句“大江日夜向东流 聚义英雄又远游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以及“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所思美人杳不见 归忆江天发浩歌”的挂轴,就是宫崎故居中的珍品。
1897年夏天,孙中山从伦敦脱险到日本,初与滔天相识,为商讨革命方略,两人曾进行过长时期的笔谈,当时的手迹至今仍保存在滔天故居。此外,还有1907年孙中山委任滔天为中国同盟会在日全权代表,“办理筹资购械接济革命军”的委任状;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滔天赶赴香港会晤时孙中山手书的“纪念 清之亡年十二月二十日重逢香港舟中宫崎先生属 孙文书”的信件;记者在一封信中看到,1910年,孙中山旅居新加坡,感于滔天的穷困,曾致信慰问:“近闻先生贫而病,弟心殊为戚戚,然客途无力,爱莫能助也,故久缺音问,今仅奉寄日银百圆……知杯水车薪,莫能济事,不过聊表区区而已,幸为爱照”蕗苳女士介绍说,1921年滔天应邀往访南京时,孙中山曾亲自从南京军政府大院里的葡萄架上取葡萄藤作一手镯相赠,亦是宫崎家珍贵的宝物。
宫崎智雄教授拿出一份精心裱就的信件,这是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写给宫崎滔天的亲笔信。信的全文是:
“白浪滔天先生阁下 久钦高谊 觌面无缘 远道闻风令人兴起先生之于黄公 生以精神助之 死以涕泪吊之 今将葬矣 波涛万里又复临穴送棺 高谊贯于日月精诚动乎鬼神 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植蕃 泽东湘之学生尝读诗书 颇立志气今者愿一望见风采 聆取宏教 惟先生实赐容接 幸甚幸甚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
 萧蕃植 毛泽东 上” 此信虽为两人署名,但滔天之子龙介在1967年的文章中认为确是毛泽东所写。1956年,龙介与夫人白莲女士应邀去北京参加五一节庆祝活动,在天安门城楼上通过廖承志翻译与毛主席交谈时,主席曾表示记得给滔天写信的事。
滔天的故居不愧是近代中日关系史文物的宝藏。滔天的后代也深知这些文物的重要而愈加珍重。二次大战结束时,东京曾多次遭受空袭,龙介、蕗苳父女为使这些文物不受损失,曾一度在院内挖穴隐藏;宫崎故居为和式木建房屋,但保存文物的书库全由钢筋水泥建成,可谓用心良苦。
蕗苳、智雄先生不无动情地表示:“这些记录着先驱者足迹的文物,是宫崎家的‘家宝’,但又是属于两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但目前已到了迫切需要整理研究的时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回头望见依旧黑白分明的滔天故居,脑中突然浮现出刘禹锡的《陋室铭》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