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美玉——看话剧《和氏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1
第8版()
专栏:

美玉
——看话剧《和氏璧》
曹禺
我小时候听过这样的故事,石工卞和抱着半剖开的石璞哭泣,哭得眼里流出血来。他两次捧着石璞,送到楚王面前,说,这石头里藏着一块从来不曾有过的美玉。第一次楚王刖去他的一只脚;第二次又刖去了另一只脚;但他第三次又来到楚宫,当石璞终于被剖开,其中确有一块惊天动地的宝玉。
这卞和的故事,在我七八岁的时候,使我听了非常伤心。呆子一般的卞和,被剁去双脚,残废终生,他为什么这么傻,这么可怜呢?
很久以来,我几乎再也没有想起过他。但七十年过去了,我在舞台上却又看见了卞和,看到了他一生的故事。我被强烈地震动,心里流出血来。卞和,他是一个代表人类真正的大智与作人的全部悲壮的汉子。这其间的道理太深太深,我似乎明白,又未必完全明了。但我要把我感激的泪水,奉献给写了这出戏的人、演出了这个戏的人们。
这就是台湾剧作家张晓风创作,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和氏璧》。
人,总是愿意一辈子安居乐业,骨肉相守,和睦安康。可为此,又丢失了多少自己所知道和根本不知道的宝贵的东西呢,根本不知道这一点的人是最多的;而知道了,又宁愿丢弃,不作牺牲的人也很多;不过,还是有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用生命去换取那宝贵的东西!卞和就是这样的人。正是靠了卞和的精神,整个人类才不至堕落,才能使美好的事物留存下来。
庄子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人与难求的真知,对于人类是多么可贵呵。文艺复兴时期,布鲁诺被火烧死了,但他所发现的真理,终于被后人接受过来。清末,谭嗣同被砍了头,仅为戊戌变法,仅为他心中之道。古往今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他们身后,世间才被照耀着一道崇高完美的精神光辉,才不会被愚昧苟且的昏暗所吞没。
卞和为真玉失去了他个人的一切,然而还是有人卖假玉。买假玉,因为这是容易的,是不用牺牲的。他们不能相信卞和,在于他们不敢相信卞和,只有在真人用血冲出的道路上,他们才可能迈步。
《和氏璧》这出戏,跨越时间与疆土,冲出了这惊心动魄的苦难的真理。但它并不使人悲观。为卞和而感动的人,将心怀希望。真善美的存在是不会被丢弃的,这信心已由卞和传给了观众,传给了我们。
看过演出之后,我又要来剧本细读。如此动人的寓言、哲理和诗的戏剧,太难得了。同时,我的脑子里总是浮现出舞台上演出的场面。我想,这种演出风格与剧本的高度和谐,同样是十分难得的。无论是导演、舞美、形体设计、灯光与演员,都深深地理解了剧本,有了他们用心去追求到的理解,才能有这出在舞台上光华四射的戏。在这里,导演似乎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但又浑然一体,朴实凝重。由此我想到,不管是什么手法、技巧,都只有当它溶为戏的血肉时,才能显出它们真正的生命力。一切都为戏所用,为我所用。这正是演出成功的道理。
在此,我祝贺中央实验话剧院,不仅祝贺他们的成功,更为他们的勇气祝贺。好的剧本,要有人认识,更要有人知难而进,潜心思索,使它在舞台上树立起来。我听说,也看到,在演出时,是有人中途走了,但这并不应使人沮丧、气馁。这些演出者、创作者正如卞和,紧紧抓住真理不放,把“玉”剖出来了,献给了我们。演出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的过程,所以必然是艰难的。会有人不认识,会有人认为是欺骗,但是要相信自己,相信卞和,相信卞和与这出好戏会走进人们的思想里的。不是有许多的观众在为他们拚命鼓掌吗?
中国的话剧需要这样的好戏,需要象卞和一样的人。他们必将赢得人们的心。我老了,但我为此感到多么高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