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崇“洋”观作祟 国产货遭冷遇 一套国产大型设备流浪两年半耗资二百五十万 与此同时,一些使用单位却不惜花大量外汇进口同类设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2
第2版()
专栏:

崇“洋”观作祟 国产货遭冷遇
一套国产大型设备流浪两年半耗资二百五十万
与此同时,一些使用单位却不惜花大量外汇进口同类设备
编者按: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是有前提条件的:我们需要引进的是那些靠自己还一时无法掌握和制造的技术设备,或者是自己虽然能搞、但研制成本大大高于国外水准的技术设备。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同志忽视国产化的实力,对“自力更生”冷漠了,盲目崇拜“舶来品”。我国自行研制的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在两年半中接连被数家企业拒之门外,就是一个典型。这种倾向必须及时纠正,否则民族工业就有被我们自己削弱的危险。希望有关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够从这篇报道中汲取经验教训,再也不要让国产设备“流浪”遭冷遇了。
本报讯 一套国产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经长达两年半的“流浪”后,今年8月终于在河北迁安水厂铁矿投入使用。
这套拥有一台十立方米电铲、四台一百零八吨电动车的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1983年由太原重机厂、湘潭电机厂等共同试制成功。国家计委确定在大丰露天煤矿进行工业性试验,但因该矿煤炭外运问题未能解决,不能试验;后改在霍林河红庙矿试验,又因矿方提出电力不足而告吹。1984年,江西永平铜矿主动找湘潭电机厂签订试验合同,花了四五十万元运费,将设备运到了矿山。但是,仅仅两个多月,又因主管部门不同意,使试验夭折。1985年12月,经国家计委和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再次协调,河北迁安水厂铁矿买下了这套设备,又花九十多万元运费,将设备从江西运到了河北迁安。至此,我国自行研制的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才结束了历时两年半的“流浪”。其间,几经折腾,花运费一百三四十万元;占用生产厂家大量流动资金,支付利息一百二十九万元,蒙受直接经济损失共二百五十多万元。
据反映,这套设备投入使用后,效率显著高于迁安水厂铁矿原使用的国产和进口设备,价格比同类进口设备低30—40%。
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长期找不到用户,是国内没有需求吗?不是!就在一些单位以种种“理由”不愿使用这套国产设备、逼得它“流浪”的同时,国内一些使用单位却不惜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外同类设备。
这种盲目崇洋的倾向目前并未得到纠正。一些有关的矿山,至今尚未向国内制造部门提出设备预订单,眼睛仍然盯着“洋设备”,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