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台湾作家陌上桑撰文记述一位去台老兵思亲的故事 游子思母情切切 食不甘 夜难寐; 海峡相隔恨悠悠 人长逝 魂可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2
第4版()
专栏:

台湾作家陌上桑撰文记述一位去台老兵思亲的故事
游子思母情切切 食不甘 夜难寐;
海峡相隔恨悠悠 人长逝 魂可归?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台湾《民众日报》11月4日刊登了台湾作家陌上桑的专栏文章《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去台老兵因思念在大陆厦门的母亲而忧愤去世的经过。这个老兵1949年去台时年仅十六岁。文章说:
上个星期,我有一位住在中部姓赵的老同事死了。据说,他是因为长期忧愤,象一棵在久旱中枯萎而死的树。
去年暑假,赵随着旅行团到东南亚观光,回程在香港逗留三天,赵悄然脱队进入大陆回到厦门。
赵回台不久给我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当我一眼认出母亲时,分离三十八年的陌生在我们母子之间,多少砌成淡淡的隔阂。
我喊一声妈,希望把我三十八年来的惦念,在这一声呼唤中传交母亲,让她了解,三十八年来,我相思家乡和双亲是那样的深沉……我握住母亲的手,跪在她的眼前久久不能自己。母亲只是不断重复地叫着我的名字,说,这有可能吗?这有可能吗?
当我抬头,母亲的泪正好落滴在我的脸上,八十多岁的老人,在咽泣中微展一丝知足的笑。
母亲问我,那年一别已经过多少年?我说,三十八年。母亲喃喃着,三十八年,好长的一段日子!
中午吃饭时,母亲告诉我,父亲已在数年前病逝。她还说,父亲生前常常挂记着我这个少小离家、老大仍未回的独生子……。
接到赵给我信后的某一个星期天,他拨了长途电话给我。在电话中告诉我,他可能不久于人世。
陌:“病了?”
赵:“我也不晓得,这几个月来,就是感到身体不对劲,人一天天消瘦。”
陌:“检查过没有?”
赵:“没有,也不想。”
陌:“为什么?”
赵:“不为什么,我只是睡不着,这几个月来我天天想念母亲,特别是晚上想得厉害,想到母亲,我就睡不着觉。”
陌:“看开一点,这不是你的错。”
赵:“我知道,但我还是想不开。你知道吗?我是怎样离开母亲的?”
陌:“说说看。”
赵:“我是趁着她睡觉时离开的。”(说到这里,赵已经忍不住在电话那头大哭起来)。
之后,赵没有给我写信,也没有给我电话。在我几乎全然把他遗忘的日子里,上个星期却传来他的死讯。赵死时年纪不算大,正是壮年的五十四岁。
我一向是看得很开的人,但赵的死使我不敢去想,他那仍然生存在海峡彼岸的老母,她如果获知在台湾的儿子已经先她而去,她会怎样的痛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