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主体性的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4
第5版()
专栏: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主体性的建设
薛德震 远志明
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建设
如果问一问现代化指的是什么?有人会不加思索地回答:就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其实这是一个很不完整的回答。诚然,四个现代化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基本的内容,但却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远比四个现代化丰富得多,深刻得多。这个问题,在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得到了完整的回答。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这一战略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至少包括如下三个层面的建设:第一个层面是物质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层面,是其他层面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最容易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的建设;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属于社会运行机制方面的现代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研等等体制方面的改革。这个层面的建设比第一个层面抽象化程度较高一些,不象“物”的建设那样容易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因而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现在我们的党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个层面的现代化建设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第三个层面的现代化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现代化,任务是解决人的各方面素质的现代化问题,因而是一种主体性的建设。这个层面的现代化建设抽象化程度更高,因而也更为深刻。从党的十二大以来,我们党对这个层面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搞好这一建设的指导方针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科学,终于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做出了专门的决议。
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如果不抓物质文明建设,只抓精神文明建设,必然会重新走上过去走过的不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管物质财富是否丰富,企图单纯依靠道德说教,搞什么“穷过渡”、“物质不够精神凑”,直至“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放精神原子弹”的愚蠢的老路上去。
如果不搞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是搞物质方面的现代化,那么物质文明建设不但不可能得到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一定会被落后的观念拖后腿。因此,这种现代化也只能是跛足的、不完全的,最终也是不能实现的。国际国内都不乏这样的例子: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富裕起来了,但精神、文化却仍然愚昧落后。在我国的农村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富起来了,新房盖了,“五大件”齐全了,物质生活相当“现代化”了,但是精神世界却仍然很贫困,赌博、迷信;有人说自己现在享福了,先人没有享过这样的福,于是扎纸电视机、纸电冰箱抬到坟头上去烧给先人。
如果只抓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抓各种体制的改革,不抓各种社会运行机制的现代化建设,那么,现代化就没有组织保证,必然会出现“中梗阻”,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都会受到妨碍,同样也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总之,现代化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把握它。三个层面的现代化建设是密切不可分的,只抓一个层面的建设而不顾其他,是行不通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不但正确地解决了精神文明建设本身的指导方针问题,而且深刻地论述了物质文明建设、各种体制改革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历程来看,的确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具体了,这是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取得这样的认识也是付出了沉重的甚至是血的代价的,是来之不易的。当然,我们今天也还没有穷尽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客观规律的认识。我们相信,这种认识还会不断发展,还会更加深化和科学。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主体性的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对象是人,不是物,也不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这是它同前两个层面建设很大的一个不同之点,也是它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体制改革,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它们都是通过人和为了人的建设,从动力源和目的性方面来看是共同的,这是它们的共性。但是从作用对象来说,它们则是不同的:物质文明建设是人把物作为自己的作用对象,是人去改造物,使物符合和满足人的需要;体制改革是人作用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使各种体制更加符合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而精神文明建设则是人作用于人,人把人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而人把人作为建设的对象,又包括自己把别人和自己把自己作为建设对象这样两种情况。前者属于互相教育、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后者属于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在我把他或他把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客体时,这个客体的人也还是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性的存在。你在把别人作为客体使其接受精神文明时,他如果采取排拒的态度,那么,你的这种努力也只能是劳而无功的。所以归根到底也还是主体性的建设。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大声呼唤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主体性和对主体性的自我觉悟(即主体意识),把人同其他一切动物、把人类社会同其他任何动物社会区别了开来。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强化人的主体意识,是为了强化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化意识,为了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当人们真正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体的时候,他才会自觉地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在我们中国,人的现代化比较物的现代化可能还要艰巨一些。因为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小生产的传统观念,已经积淀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势,加上几十年外来的僵化模式的束缚,使得行进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沉重的主体,更加步履维艰。所以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更需要增强主体的反省意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其根本内容来说,就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文明化,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一根本特点,《决议》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出来:
第一,正确地解决了人的现代化对物质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问题。物质文明建设、体制改革,都要通过人去进行,人的各方面的素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这种建设和改革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意义。人们现在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无论是物质生活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社会运行机制的现代化、各种体制的改革,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如果没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法、现代价值观念和现代思维方式的人,它们就不会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我们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如果我们的公民没有高度的社会主体意识,没有强烈的社会主人的觉悟,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也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没有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也就不可能调动起每个公民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会流于空谈。《决议》所说精神文明建设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深刻含义也在于此。正因为这样,所以《决议》强调地指出了提高“人的素质”的极端重要性,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强调地指出了要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中人与人的关系,“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决议》在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以后,强调地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牢记历史教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坚持对思想性质的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说,用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去解决”。过去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内,在解决人的精神世界问题时曾经用过的“破字当头”、“大批判开路”、“斗争哲学”那一套错误的做法,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千万不能再重复了。
第三,强调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提高自我建设的自觉性。精神文明建设既然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那么,离开了主体——人自身的内在要求,离开了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图用强制的方式、形式主义的方式、外表贴标签的方式、大轰大嗡的方式实现这一目的,不但不会取得积极的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应当使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变成现代中国人自身的一种内在的需要。所以《决议》强调指出,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
第四,区别主体的不同情况,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无论是关于理想建设、理论建设,还是关于道德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智力建设、文化建设,《决议》都在讲了广泛性、普遍性的要求之后,又强调了要区别不同情况的主体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决议》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政治背景、不同职业的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切合实际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避免了那种不切实际的、高不可攀的空洞说教和一般号召。
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至整个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认识的一个积极成果,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