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蓬莱新“八仙”(一) 司继双“攀高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5
第2版()
专栏:农民企业家

蓬莱新“八仙”(一)
司继双“攀高亲”
肖涵
很久以前,蓬莱便同“仙境”二字连用。“八仙过海”的传说,更是仙气神意,一如亘古的梦想。今天,在传说八仙飘海的地方——山东省蓬莱县,又传出新“八仙”的故事。这新“八仙”,当然并非什么神仙,而是一群普普通通、实实在在、却又不平凡的人——农民,更确切地说,是一批走出传统农业文明,开创工业文明的新农民。他们以自己的胆略、才智和献身精神,正在把前人的梦想变成现实。
这一群人的名字就叫——农民企业家!
1985年秋,蓬莱县振华实业总公司的总经理司继双怀着扩充经济实力的急切愿望,走进北京一家大型国营机床厂的会议室,来参加两企业横向联合的谈判——用司继双的话说,是来“攀高亲”的。等待他的是一个强阵容:厂长、总工程师、工程师……十多人,清一色的专家!
个子不高、又黑又瘦的司继双,一坐定,就迎上来一连串的问题:
“你们企业的经济实力如何?工业水平怎样?联合项目如果谈成了,你那里有无技术力量?你们管理水平、经营能力是否胜任……”
司继双不忙于一一作答,却从容不迫地说起本村这些年的变化……地处登州镇西的司家庄,原是地少、山多、人心散的穷村。司继双家更穷。他订亲时,攥着家里仅有的十五元钱,进城买礼品,手心一把虚汗。姑娘看上的,继双一瞧贵,就说东西不好,啥也没买成,差点断送了好姻缘。
“四人帮”下台那年,司家庄帐本上只有四元八角现金!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司继双,先抓副业,村里有了点活钱,接着就订起十年规划:一边退耕还林,一边上村办企业。
龙山店有位古稀老人王荆三,解放前经营过交通、信托、银行等企业,是全省有名的实业家。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传到龙山店,老人大喊一声:“中国有希望了!”两三年内,四乡八邻请他去办工业的人踢破了门槛。老先生说:“要俺出去,合作人要有五个条件:年富力强,有事业心,有胆有识,经济清白,作风端正。”来找老人的司继双,一下车就说:“王大爷,您提的五个条件我都够!”他俩谈了三天,又请老人到村转了一圈。老人看了田,看了山,又看了村办电器厂、塑料厂,都没放在眼里。当他一脚踏进小轧钢厂时,却脱口急问:“你一个小小的村支书,怎么敢投资二十八万元搞轧钢厂?”司继双说:“就是赢不了利,单赚一批技术人才也值。有了人才,我什么不能上?”老人佩服司继双的魄力,当场决定:“就冲这钢厂,我不走了!”
三年过去了。1985年,这个村已办起十一个企业,年总产值已达七百多万,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十二倍!时代,简直是位奇妙的魔术师。曾几何时,一个穷村就变成了田间机械化、工厂电脑化、生活电器化、蛋奶化的富村。
“只要我不早死,就要让这块土地实现现代化!”一个更美好的远景规划,在司继双胸中展现。这就是使他仍然安生不下来的追求……听了介绍,在座的谈判对手对这位农民企业家暗暗佩服。
紧接着,司继双切入正题,谈开了他对这个项目的设想,从原材料来源,项目技术要求,销售渠道,直到双方得利,讲得一清二楚,头头是道。对方听得入了神。谈判随即进入了“情投意合”的“热恋”阶段,终于在1985年10月“喜结良缘”。不久,“儿子”也有了:这家国营大企业所属的蓬莱联营机床厂,破土六个月后试产成功。今年9月1日,这个厂正式投产。司继双被推选为董事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