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西方经济并未走出“滞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5
第7版()
专栏:专论

西方经济并未走出“滞胀”
仇启华 张伯里
编者按:关于西方经济是否走出“滞胀”的问题,本报组织了两篇持相反见解的文章。11月11日曾刊登了戴伦彰同志的《走出“滞胀”阶段的西方经济》一文,今天,再发表仇启华、张伯里同志的这篇文章,以使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有关学术观点。
八十年代初经济危机之后,西方经济出现了一个较强劲的复苏,这种势头到1984年达到了顶点,在通货膨胀被抑制的同时,经济又达到了较高的增长率。拿美国来说,1984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6.4%,创造了美国195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消费物价上涨率也创造了1967年以来的最佳纪录,被压低到3.8%。近两年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继续得到了控制,预计今年将低于3%。
那么,上述情况是否表明西方国家已经走出了“滞胀”呢?我们认为,这样说还为时过早。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停滞的问题。
(1)我们认为,停滞是个持续性现象,而不是个周期性现象。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走出停滞状态,不能以某一个年份的经济增长率较高为标志,而是要以一定时期内(即延续若干年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较高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家把不超过3%的经济增长看作“增长性衰退”,这可以视为划分经济是否停滞的一个标准。如果一定时期内年平均增长率高于3%,可以说经济已走出停滞状态,如果年平均增长率低于3%,那么经济仍然处于停滞状态。根据这个标准来衡量,尽管198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曾达到6.4%,但是1981—1985年,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5%,仍属于“滞”的范围。更长期的经济预测也表明,西方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不会超过3%。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西方经济已走出停滞状态呢?
(2)衡量“滞”的指标,不只是“经济增长率”,而且还有“失业率”,后者甚至是衡量“滞”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志。西方经济学家之所以把不超过3%的增长率称为“增长性衰退”,就是由于这种经济增长“不能维持一定的就业,即增长率没能使失业率下降”。那么西方国家最近几年的失业情况如何?且不说作为西欧经济一大难题的高失业率——从1984年到今年连续三年失业率保持在11%的高水平上,就是美国在其经济最好的1984年,也有7.2%的较高的失业率,今年的失业率估计与这个水平不相上下。
其次,我们看一下通货膨胀的问题。
的确,美国(其他西方国家也差不多)这几年通货膨胀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但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依然存在,从而包含着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重新严重化的可能性。这种因素概括地说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信用政策。
(1)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导致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在经济高涨的1984年,美国预算赤字竟高达一千七百五十三亿美元。据估计,1986财政年度预算赤字也将高达二千三百亿美元。这种巨额的财政赤字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里根政府坚持巨额军费开支和反对增税的情况下要削减这种巨额的预算赤字谈何容易。
从长期看,预算赤字的弥补,最终还是要回到增加货币供应量和发行公债的路子上来。但是美国国债到今年4月已经突破二万亿美元大关,靠此来弥补巨额预算赤字的余地还能有多大呢?看来,弥补预算赤字的主要出路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了,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必将给通货膨胀以向上的压力,这正是货币主义者一直所担心的。据世界银行《1986年世界发展报告》的低估计,以债务和赤字增加以及货币控制放松为前提,1985—1995年间工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将上升为5%—7%左右。
(2)西方国家的货币信用政策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又一因素。里根政府用紧缩性的货币信用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收到了效果,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而1985年开始经济增长乏力。为阻止“滞”,美国的金融政策不得不松动,不得不增大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1985年货币供应量就有了长足的增加。今年M2和M3的增长幅度为6%—9%。货币供应量若增长过快,对抑制通货膨胀显然不利。当然,由于货币增长过快所引起的通货膨胀需要在几个季度、甚至几年后才能在价格指数中反映出来。
此外,人们常说到对通货膨胀发生作用的因素还有美元汇率和石油价格的波动,这里不妨把这两个因素也分析一下。美元汇率从1981年开始节节上涨,到1985年2月上升到十几年以来的最高点,这对于降低进口费用、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起过相当的作用。但最近的一年半里,美元汇率下跌了35%,从而将使先前通过美元高汇率转移出去的“通货膨胀”返回美国。尽管这也许需要几年的时间。石油价格的下跌降低了进口能源的费用,特别是消除了人们预期未来通货膨胀上升的心理,从而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然而,越是强调石油降价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反而越是证明了西方经济的“胀”病只是缓解不是消除。那种认为这几年西方经济走运,恰好碰上了石油降价,从而摆脱了“膨胀”的看法,同把七十年代产生“滞胀”的原因归之于石油价格上涨的观点一样,只是抓住了偶然的、次要的因素,并不能说明“滞胀”问题的实质。
总之,“滞胀”不是一个短时期偶然出现的经济现象,也不是只在某一个西方国家中出现的局部经济现象,而是资本主义世界一个长期的、全局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连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也不能不承认,“滞胀是混合经济所固有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根据某一年份某一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率较高、物价上涨率较低的情况,轻易地宣称西方经济已经走出“滞胀”。必须经过长期的考察、审慎周密的分析,才能得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结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