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对话——理解的渠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6
第1版()
专栏:每周论坛

对话——理解的渠道
谢云
《中国青年报》最近组织两代知识分子的“对话录”,给了自己以许多启发,虽然并非所有年轻朋友的观点都能使我信服。我以为“对话录”是一种政治思想工作的好办法,应该加以提倡和推广。
提到政治思想工作,过去有一种习惯的做法,叫做打通思想。其中虽有教育说服的意思,但实际上往往是我打你通;打而不通则进行批评以至批判,结果流于压服。效果之不佳,已为历史所证明,而时至今日,更难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甚至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事与愿违。
于是出现了疏导法。比之打通法,这自然是一种进步。但疏导这种提法的本身,实际上便隐含着两种意思:其一,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其二,我是疏导者,你是被疏导者。去掉了压服的成分,方法也比较亲切,但实质并未有太大的变化:归根结底,你必须按我规定的轨迹走。而事实上,疏导者未必便百分之百的正确,而被疏导者也不一定便全无真理。只讲疏导,并不一定能使被疏导者真正心悦诚服,有时甚至还会把人们疏导到歧路上去。
与疏导法相比,对话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姑列如下几点:一、对话对于是非正误,并非早有定论,而且实际上意味着承认了是者可能有非,非者可能有是,态度客观。二、对话的双方(或几方),在地位上完全平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居高临下,以势压人,只能是训话,算不得对话。三、对话是双向的,你来我往,不同于一方用嘴巴,而另一方只能带耳朵。而且往还反复,不限于一个回合。因而可以相互倾听和思考对方意见,使问题易于深入,观点易于接近。四、对话可以自由参加,带有广泛的群众性。有些人虽未直接发言,但就象知识竞赛时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一样,内心上实际也是对话的积极参与者。五、对话更易于创造一种自觉自愿的反思气氛。大家追求的不是谁胜谁负,而是真理。总之,“对话”是一种体现民主、自由、平等精神的方法,是一种真正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是一种促进人们相互了解和理解,消除偏见,增强和谐团结的方法,是一种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方法。
历史大变革时期,人们由于年龄,经历、文化、地位、行业以至利益的不同,对这场改革的许多问题,往往有着不尽一致的看法,这不足怪。问题是要努力使之达到基本一致,以利改革的进程。解决分歧,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办法,但对话,似乎可以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种。我希望,对话不但要在两代知识分子中进行,而且要在各个不同层次、不同地位、不同集团的人们中进行,特别要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经常展开。我还希望,对话不只在报纸上进行,广播、电视、小型座谈、大型集会,都可以成为对话的场所。
有人提出“理解万岁”,我愿补充一句:对话——达到理解的重要渠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