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中国的社会资本与技术转移——围绕电力能源问题谈几点看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6
第2版()
专栏:

中国的社会资本与技术转移
——围绕电力能源问题谈几点看法
日本关西电力会长 小林庄一郎
今年9月,我作为关西财界访华团的一员访问中国时,得知“七·五”计划的重点是特别致力于整顿充实能源、交通运输等发展经济的基础设施,这使我想到,我国在战后复兴时期到高速度增长期间也曾遇到过完全相同的问题。
五十年代,我国电力供应严重不足成为恢复经济的一大障碍;想开发电源,也因本公司有巨额赤字,资金和技术都处于绝对不足的状态。
为此,我们决定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
根据本公司的经验,在电力事业筹集资金方面有三点值得重视。
第一,在国内积蓄尚不充分的阶段,利用优惠的外资是不可缺少的。
目前世界范围内好的投资地区不足,这时中国筹集外资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为此需要努力做到成为可信赖的用户。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中国有必要以某种形式充实对外债务保证制度。
第二,不仅是外资,在国内也努力确保长期低息的资金是很重要的。
我国在战后的复兴时期,对于重要的基础物资(煤炭、钢铁等)实行重点生产、重点投入,受政策限制的资金和资材,想办法纳入增产的轨道。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电力也是投入财政资金的重点,在开发电源方面充分使用了长期低息的政策金融贷款。
与此相并行的,在民间也通过发行债券等等方法,从专门的金融机构吸收国内的资金,重点用于长期设备投资。
第三,除努力确保国内外的资金之外,我们公司通过充实自身的积蓄来保障稳定的资金来源。
在我国的电气事业中,其会计系统的想法是采取成本主义,电费中包括了所有的成本,再进行回收。成本中当然包括借款利息和设备折旧费,所投入的资金的成本通过电费收入来维持。我们公司一贯致力于谋求积蓄自身的资金,特别通过充实折旧制度和整个经营的彻底效率化来充实内部留用资金。其结果,最近五年间,投资所需要的70%的资金是靠内部留用资金。这些资金不需要向外部支付,有了它,就不会受借主的事态变化和国家的财政状况所左右,可以按照自己的决策,自主地推行投资计划。
在保证电力的长期稳定供给中,我们公司做出了不折不扣的拚命努力,在谋求量的充足的同时也致力于实现稳定的经济效益。
决定稳定供电和经营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因素首先取决于设备的构成,尤其是最佳的电源组成。我们公司在选择原子能、石油、煤炭或水力等各种发电方式时,对其能源来源的稳定供应、各种电源的成本以及各个电源的操作特性,进而对将来的发展前景进行综合的研究,对整个供电系统,总是不间断地追求最佳的电源组成。
现在看来,火力发电的特点是建设费用相对便宜,工期也短,但在成本中燃料费占的比例高,而且石油和煤炭也都几乎依靠进口;原子能发电具有建设费用虽高,但燃料费便宜的特性,因而只有通过高开工率它的优点才开始发挥出来。为此,把核力作为基本电源,尽可能做到高开工,电力需要(负荷)的变动靠火力以及水力发电维持。通过这种组合,在保障稳定供电基础之上,降低整个发电的成本。
在电力需求紧迫,筹集资金的限制下,一方面要提高开发电源的速度,同时又要满足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效果的要求,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饱尝辛苦,也进行了种种创造。
从这种经验中痛切感到,要顺利干下去,最主要的是需要以长期的观点,有计划地进行整备。
有关在这种劳苦中我们所培植起来的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作为电力业界已开始与中国交换信息和交流人材,我想今后也许能对中国的建设起到一些作用。
在开发核能的考验和劳苦之中,我们得到的教训有两点:
第一,使引进的技术适合本国的特点,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独自的技术至为重要。这就需要分阶段地引进海外的先进技术,在各个阶段很好掌握的基础上再谋求高度化,这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
第二,痛切感到培养能够掌握引进技术的人材的重要性。
核电站不仅需要高度而广泛的知识,在日常的操作和维修中,也不可缺少高度的技能和熟练应用。培训人材需要很多劳力和时间,看上去是一种舍近求远的办法,但充实这种接受技术的体制,却是技术转移的根本所在。
作为电力业界,我们正与中国进行着核电站技术交流和在接纳研修生上合作。今年10月份,以本公司大石常务董事为团长的原子能技术交流委员会的代表团访华时,表示今后也愿意继续进行实实在在的原子能技术交流。不久前关西财界访华团提出的接纳企业经营干部研修生的建议,也受到中方的欢迎。我强烈感觉到了中国对培养人材的热情和决心。
我认为,我们的电气事业是在市场机制中发展起来的,刚才讲到的确保资源、稳定需求、提高经营效率等方面,正是由于按市场原理办事才取得巨大成果的。
现在中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应用市场原理将是一个核心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