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秘密外交引起的风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6
第6版()
专栏:综述

秘密外交引起的风波
本报记者 张允文
昨天,里根总统“十分不情愿”地向全国公开了十八个月来美国同伊朗秘密接触的梗概。在他讲话之前,他授权他的助手们就这一外交活动向记者们先作了更为详细的背景介绍。
据报道,美国同伊朗的秘密接触始于1985年8月。这种接触由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最初是通过以色列进行的。1985年9月14日,以色列在美国知情的情况下向伊朗运送了两批武器。同月,美国人质韦尔获释。12月4日麦克法兰辞职后继续参与其事。今年1月白宫重新审议了对伊朗的政策。据报道,舒尔茨和温伯格都对武器交易持异议。里根最初表示接受这一意见,但后来又改变初衷,签署了秘密运送武器的命令。5月他授权麦克法兰访问德黑兰,探索同伊朗的关系。7月3、4日间又运送了一批武器。同月26日美国人质劳伦斯获释。10月份又运送了一批武器,11月2日人质雅各布森获释。11月3日起事情逐渐暴露,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知道这一秘密外交活动的白宫官员为数极少,大多数政府外交政策专家直到上周才得悉此事。直到昨天,国务院的一些高级官员还对事情的细节一无所知。这一行动瞒过了国会的情报、外交、军事委员会。因此,事情披露后,犹如一声惊雷,在政府内外震动极大。不少人认为,这种外交政策的惊人之举造成的震惊和困惑是二十五年来未有过的,遭到了国会两党议员、外交、政界人士几乎一致的批评。
能代表保守派人士观点的参议员德莱尔特称这一行动为“可怕的错误”,说这也许是美国在外交政策上所犯过的大错误之一。民主党参议院领袖伯德则把这一行动称为“一大外交错误”。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认为,这一行动不是明智之举,“代价太高,风险太大”。
对这一行动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公开宣布的政策同私下奉行的政策相悖。批评者认为,这一行动违反了美国一再声称的在两伊战争中保持中立、呼吁对伊朗禁运武器、反对同人质劫持者交易等立场。一位国务院的官员指出,当白宫一些官员正在安排向伊朗秘密运送武器的同时,舒尔茨正在向阿拉伯国家外长们保证美国竭力阻止向伊朗输送武器。
其次是,白宫在进行这一重大外交行动时,绕过了国会的监督,引起了对这一作法是否合法的争议。一些国会议员对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活动权力提出了质询。
第三是,这种做法已损害了美国同其西欧盟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美国曾对其盟国在对付恐怖主义、禁运武器等问题上一再施加压力,现在自己言行不一,激怒了朋友,失信于阿拉伯国家,有损美国的国际声誉。
面对日益激化的批评,里根总统及其高级助手们申辩的重点是出于地缘政治上的考虑,这种接触有更为广泛的战略目标,人质问题是逐渐纳入对话的,向伊朗运送的仅仅是“微不足道的”防御性武器,是为了表示同伊朗改善关系的“诚意”。他们竭力否认的是:武器和人质的交换改变了对恐怖主义的政策。然而,舆论注意到他们避而不谈以色列的作用,舒尔茨和温伯格强烈反对武器交易,以及运送武器同人质获释的时间“偶合”。
从目前各界人士的反应来看,里根政府近日来为“澄清事实”所作的各种讲话尚未“令人信服”。舆论认为,政府在国内外的信誉已受到严重损害。秘密外交的风波也许很快会平息,然而政府在外交政策上今后两年面临的考验将是十分严峻的。
(本报华盛顿11月1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