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严峻的挑战 巨大的希望——第二次中日经济讨论会侧记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7
第2版()
专栏:

严峻的挑战 巨大的希望
——第二次中日经济讨论会侧记之一
本报记者 林晰
11月中旬的东京,气候开始转冷,但在大仓饭店的会议厅里鲜花盛开、温暖如春。中日两国经济界、学术界和新闻界人士近二百人聚首一堂,就两国间的经济贸易问题,寻求进一步合作的道路。
互利是一条原则
由本报和日本经济新闻社共同举办的“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中日经济技术合作讨论会”,1984年11月曾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整整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双方的经济贸易在这个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一个严峻的事实是,中日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十分突出:1985年中国方面对日贸易的逆差达到六十亿美元;1986年估计为四十亿美元。这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与会双方代表一致认为这是阻碍两国贸易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所在。日本伊藤忠商事社长米仓功在会上说,日中贸易不平衡有六十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痛感有必要充分表示关切。”他认为,如果每年重复同样的不平衡,那么“中国就不得不控制进口,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这番话真不失为有识之言。
双方代表就解决中日贸易不平衡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和建议。中方代表、蛇口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袁庚认为,当前世界各国贸易与投资的巨大不平衡正日益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由此而引发了各种贸易壁垒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他说:“唯一积极的出路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互利互惠的贸易和经济关系了。”互利则兴——这个论点被与会者普遍接受了。
显然,真正解决贸易不平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需要有一种紧迫感,需要双方共同做出努力。许多代表就谋求贸易平衡的方法和措施作了精辟的论述。日本朋友诚恳建议中国方面一定下大力抓好出口创汇的事业。他们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经济濒临十分困难的境地,当时举国上下贯彻一个口号:“或者去死,或者拚命去干!”日本人民选择了后者,他们把出口创汇作为战略任务来抓,诚恳地希望中国也如此去做。一些有影响的日本经济界朋友表示,他们愿意协助中国建立出口基地,加强出口专厂的建设,以便日本从中国多进口适销对路的商品,而且可以依靠日本的销售渠道向第三国出口中国货物。中方代表欢迎这种积极合作的态度,也指出行动要比言辞更为重要。在贸易不平衡问题上,我方代表也不回避矛盾,说明这两年贸易逆差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在我方,去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了,进口过多了,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经济相当薄弱,管理水平很落后,因而出口的能力很小,但我们正在采取有力的措施迎头赶上去。
相互“熟悉”起来了
1979年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合作项目与日俱增。但人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即日方对华投资和在技术转让方面的步子迈得不够快,不够大。原因何在呢?日本野村证券公司会长田渊节也作了这样的回答:“主要原因在于日中双方对对方‘还不熟悉’”,以致在不少事情上花费了时间而效果不佳。中方代表坦率地指出,日本经济界在向中国投资和输出先进技术方面还是相当保守的,甚至远远不如一些欧美国家,希望更放手些、更大胆些。日本朋友同意这一论点,但尖锐地指出,中国方面一定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要提高办事的效率,今天在这些方面虽然有了认识,但还有待用实践去证明。他们说,资本是一种胆怯的东西,它总是要回避风险的地方。因此,中国要有一种更为强烈的紧迫感,把生产者、经营者和运输、港口等方面的工作有效地联结起来,否则就很难办了。中方代表接受了这些善意的建议和批评。的确,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还缺乏经验和应有的办事效率,不少部门官僚主义盛行,这都是有待于我们尽快去改变的;但是日方对中国商品人为地限制过多,则不能不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
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当前日元升值,大量的日本资金需要寻求出路。一位有影响的日本财界人士说,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重新估价中国的地位”。他认为日本对华投资,肯定会向多种行业、向高附加价值化发展,因此中国有必要尽快改善经济特区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开发区现有的体制,建议在这些城市设立旨在引进高技术、高附加价值型合资企业的“出口加工基地”。还有些日本朋友表示,当前日本资金过多地流入美国,表示要积极地引向中国或东南亚地区,这对中国是个极好的机会,也是极大的挑战,它势必促进中国进一步改善投资条件。11月12日,中曾根首相在接见本报代表团时明确表示,“将按照中国的意愿来加强双方的经济合作”,他还指示日本通产省尽快提出向中国投资的意向书。
令人高兴的是,这一次的讨论会同第一次讨论会相比,双方真正做到了真诚相见,坦率直言,以求实精神展望未来,使人们对两国经济合作的前景产生了巨大的希望。通过交换看法,直截了当地摆出各自的观点,其结果是对双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加深了认识。我国政府不久前认真总结了前一段对外开放工作,制定并公布了更为优惠的鼓励外商来华投资的二十二条规定,中方代表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来到东京的。我们详尽地阐述了诸如在平衡外汇、税收、工资、土地使用费以及其他方面,中国将尽力提供符合国际条件的投资环境,从而获得了日本朋友的赞赏。一位日本企业家高兴地说:“中国方面为促进合资事业做出的努力,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勇气。”
希望来自哪里?
讨论会认为,亚洲是在今后世界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地区,太平洋新时代正在来临,中日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因而两国经济的密切合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从发展经济的诸要素来看,代表们都认为日本有的,如资金和技术,中国缺乏;中国有的,如资源和劳力,日本缺乏。如果这两者真正的紧密结合起来,必将产生了不起的经济效果。这也就是人们对中日经济合作的前景充满巨大希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日方重点发言人之一——关西电力会长小林庄一郎讲演的题目是:《中国的社会资本与技术转移》。小林先生今年9月间作为关西财界访华的一员访问了北京,得知我国“七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因此专门围绕关西地区电力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来发言,目的是介绍如何筹措资金和引进技术来发展能源建设。他的发言对我国能源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真可谓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了。当然,在两天的会议中,双方代表的有些意见针锋相对,也还包含着批评与自我批评。应当说,这种坦率交换意见的方式,比那种不解决问题的客套话要有意义得多。这是双方合作关系趋向成熟的标志。看来,中日进一步加强经济贸易合作的巨大希望,就寓于这种真诚、坦率、务实的精神之中。
远亲不如近邻。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有着很多共同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日本,而日本的进一步繁荣需要中国——这就是讨论会气氛热烈并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