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学业有期 友谊长存——非洲留学生与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7
第3版()
专栏:通讯

学业有期 友谊长存
——非洲留学生与中国
张祖望
自1960年始,直至八十年代的今天,我国先后接受非洲四十四国二千一百多名留学生。其中先后学成回国的人数为一千一百多人,目前仍在我国学习的有四十二国九百九十五人。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在本国经济建设中程度不同地发挥了作用,有的还在国内建立起友好组织,促进非洲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回国后,他被称作“中国医师”
布隆迪学生德奥,1984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现称中国纺织大学),回国后在首都布琼布拉联合纺织厂工作。由于成绩突出,被提拔为总工程师。一位布隆迪高级官员说:“论水平,德奥比之我们请来的外国专家也毫不逊色,特别值得我们珍惜的是,他是我们自己的专家。因此这比金子还珍贵。”埃塞俄比亚有一位来华留学生毕业于我国浙江农业大学,回国后担任了埃农业部大豆公司总经理。他在写给中国老师的信中说:“尽管我在你们的学校曾经一时适应不了你们的严格教育,但一回到国内,就体会到你们的做法是正确的。你们的教育很适合我国的国情。”一位喀麦隆学生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回国后,担任了一所医院的院长职务。他不仅医术高明,医德也高,经常免费为远道的贫民针灸治病。有一段时期,他家周围住满了从全国各地乃至附近国家慕名求医的人。有些由他治愈的人亲切称呼他为“中国医师”。
1981年,贝宁和喀麦隆两国曾经为从世界各国学成回国的大学毕业生举行统考,两名从中国留学回国的毕业生成绩优秀,分别受到两国教育部门的嘉奖。
结婚照,也寄给中国母校
学业诚可贵,但比这更可贵的是与中国人民结下的友好情谊。
不久前,在上海电视台举办的一次外国友人演唱中国歌曲的表演会上,非洲留学生荣获第一名。一位乌干达留学生动情地说:“这使我在远离祖国的情况下,感到家庭般的温暖。”
一些非洲留学生回国后,每逢新年、佳节,就给中国的老师、同学们邮寄来不少贺年信、贺年卡,有的还附有自己的结婚照或孩子的照片。曾在上海学习的一名多哥留学生,给中国老师写信说:“我将永远把中国老师聪明有益的忠告铭记心中。我永远是你们的好朋友、好学生。”一位塞内加尔留学生回国后来信说:“我是公司里唯一从中国留学回来的人,一些日子以来,每天有人围着我,打听中国的情况,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和另一些从中国留学回来的非洲留学生经常通信,决心要在非洲传播中国文化,使非洲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
几位已回国的苏丹留学生联名向中国母校写信说:“近日,我们天天收听亚运会的消息,当听到中国获得的金牌数居第一时,我们都跳了起来,因为我们的命运和中国联在一起。”
种族歧视,在中国没有市场
中非之间在文化传统上有很大的差异,留学生对汉语十分陌生,而在生活习惯上又有诸多不同。但是他们大多数能克服困难,入境问俗,逐步地适应当地生活习惯,取得与其它国家来华留学生同样出色的成绩。事实说明,非洲留学生在天赋上并不比其它国家青年差。“种族歧视”在中国是没有市场的。
党和国家经常教育我国青年,中国人民曾经历过与非洲同样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和非洲人民以及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命运,我们历来互相支持,我们也属于第三世界。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我国人民历来把做好非洲留学生的工作当作自己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当作发展中非人民友谊的光荣使命。
目前我国共有十二个省(市)的四十六所高等学校接纳非洲留学生。从1961年成立的外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北京语言学院前身)到接受留学生的有关院、校,都对非洲留学生表示了极大的关心,付出巨大的劳动,专门设置留学生宿舍、食堂等,使他们能在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特别是中国教师,为了帮助非洲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及加强业务辅导,放弃休息时间,热情而又耐心地辅导非洲留学生。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学以致用”,浙江农业大学、广西农学院、华东水利学院等学校还增开了诸如“非洲气候和非洲土壤”、“热带作物——木薯、咖啡”等课程。
在一些学校里,人们传诵着如下一些事迹:
吉林工业大学有一位塞拉利昂留学生原来学习基础较差,1984年毕业前的寒假中,老师每天给他补课。他感动地说:“我真如同生活在自己的祖国一样。老师对我这般爱护,我饮水思源,毕生难忘。”在毕业典礼上他激动地高呼:“中非友谊万岁!”
两年前同济大学有一位坦桑尼亚学生身体日见消瘦,该校一位干部前后八次陪他去医院检查、治疗,直至病愈。
同时,人们也不会忘记:一位非洲留学生曾经在深夜归途中,抢救了一个急病中的中国青年工人,把他及时送往医院……北方交通大学的几名非洲留学生也曾经勇敢地参加扑灭实验室里的火灾,受到学校的奖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