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学术个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7
第7版()
专栏:文艺新书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学术个性
李昕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是一部有特色的专著,从结构体例到行文走笔,从研究角度到研究方法,都别开生面,颇具新意。
作为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第一部。作者抛弃传统套路,改以中介环节即流派、社团、作家群为中心撰写全书。在这一卷中,由于作者开辟了作为中介的研究层次,使之对现代小说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十年的整体认识趋于系统化。通过对这一层次的剖析,他不仅将静态的点和面用“片”连通起来,将作家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合理地配置在对作家群体的论述中,而且将动态的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自然而然地贯串首尾。这样,作者拓展了三维的研究空间,构筑了立体的研究框架。
此种框架无疑适宜进行完整性的学术研究,而作者也正是以此为目的的。所谓完整性,在微观意义上意味着必须揭示每一作家创作道路的全过程及其创作个性、风格的全貌,在宏观意义上则意味着必须论述所有应在小说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而不应把眼光局限于几位大作家和左翼小说家。本书即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完整性”的特征,较详尽地分析了若干为人忽视的作家作品,将作品繁多、堪称现代小说的一个分支而研究者却无人问津的章回体小说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整部著作(三卷)正面论述了百余位作家,评述中谈及了四五百人的作品,并分别研究了三十余个流派、社团、作家群。在此,作者显示了开阔的视野,以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填补了学术领域的某些空白。
框架的立体化也直接影响到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多样化。因为要概括某个特定作家群体的共性,首先须辨明每位作家在艺术上的个性特征,而此种研究在今天,仅凭传统的研究手段是难以翻出新意的。作者在对不同风格个性的作家进行审美判断和历史评价时,注意针对其特点调整研究角度和方法。谈及人生派作家,他较多地沿用社会历史的方法,但同时着力加强了美学分析;研究乡土派作家,则伴之以民俗学的角度加以考察;论述浪漫抒情派作家,便更多地以心理学的眼光看待其作品。此外,在涉及“文化型”的作家时,作者注意联系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的文化心理;在评论深受宗教影响的作家时,能够引进并运用宗教学知识;在分析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作家时,则展开了一些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甚至,作者还将考据学的方法应用到本书,并据此匡正了某些学者的失误。所有这些,都使这部著作富于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为鲜明的学术个性。这两者乃是衡量学术成果的重要价值尺度,所以这部著作是值得重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