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铁饭碗”真值得留恋吗?——谈劳动制度的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18
第2版()
专栏:

“铁饭碗”真值得留恋吗?
——谈劳动制度的改革
本报评论员
正在进行的劳动制度改革,触动了一些人手里端了多年的“铁饭碗”,也激起了一些人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简言之,他们对端“铁饭碗”的弊端并不喜欢,但又留恋。
“铁饭碗”真那么值得留恋吗?
前两年,人们曾把当时经济改革的任务概括为打破两个“吃大锅饭”的状况:企业不再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不再吃企业的“大锅饭”。这个说法通俗形象,深入人心,也深得人心。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人们发现,“大锅饭”同“铁饭碗”有着密切而深刻的联系。“大锅饭”适宜用“铁饭碗”来吃,反过来,不端掉“铁饭碗”,吃“大锅饭”的状况也难以很好地打破。
比如说,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的生产任务必然有所变化,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既要求劳动力的相对稳定,又要求辅之以合理流动。可是“铁饭碗”的办法呢,企业进了工人就不能出了,工人一次分配就定了终身。这样,即使某个企业生产任务不饱满,工人也不能及时流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即使某些工人的素质已经不适应生产要求,仍可以端着“铁饭碗”在那里吃。这就常常出现五个人的活十个人干的状况。每个人都端着“铁饭碗”,每个人的碗里都得给一点儿,很难不搞平均主义。这种“铁饭碗”的劳动制度,三十多年了,许多人不但习惯,而且把它当作社会主义优越性加以维护。
再比如,有极少数不好好劳动而又经常违纪的人,之所以能够混得下去,之所以拿他没办法,甚至可以把不好的风气传染给别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手里端着“铁饭碗”。拿走他们手中的“铁饭碗”,他们中的大多数,“脾气”就会有所改变。对企业,对个人,都会有好处。
其实,“大锅饭”和“铁饭碗”的这种联系,“铁饭碗”的弊病,人们,包括绝大多数工人,看得清清楚楚,早就希望改一改。国务院最近公布的关于劳动制度的四个暂行规定,就体现了发展经济的要求和群众的这种愿望。但习惯的势力常常把人的头脑捆得死死的,所以真要动手改的时候,有些人又产生了顾虑,甚至怀疑这种改革的性质,觉着这是不是“冲着我们工人来的”。
怎么可能是这样呢?人们常说的“铁饭碗”,当然只是一种比喻。它实际上包括着大小两个概念;就大概念来说,它是指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毫无疑问,这个大“铁饭碗”是谁也不能端走的。我们现在用的是小概念,是指那种职工“一次分配定终身”难以合理流动的旧的劳动制度。逐步端走这种“铁饭碗”正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进一步发挥。端掉这种“铁饭碗”,不吃“大锅饭”,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职工有更多的选择企业的自由了,企业更有活力了,我们国家的物质财富就会更加丰富了,那么大家的“伙食标准”也就都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富强了,广大工人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就必然更有切实的保障了。那时,十亿人民的“大饭碗”不也就更“铁”了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