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广州的事情是大家的”——广州政治民主纪事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24
第1版()
专栏:

“广州的事情是大家的”
——广州政治民主纪事之一
本报记者 钱湜辛 李德民
人们都说这几年广州的变化很大。门户打开了,经济发展了,市场搞活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一些方面的变化,不是一眼就看得出,却具有深远的意义。一种民主气氛的形成,就是这样的变化。
记者在广州采访,感到这里的干部,公仆意识在增强;群众则有较强的主人意识,关心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南风窗》是与广州市民贴得很近的一份杂志。去年4月这家杂志一创刊就开展了“假如我是广州市长”的活动。“广州的事情是大家的”——编辑部提出的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广州人的主人翁气概。在这个活动中,编辑部收到三千六百多封来信,提出了九千多条建议,有的是全家商量后写成稿件,有的意见书长达数万言。这家杂志还多次搞民意测验。一次测验的主题是“市民心中的轻重缓急”,测验结果表明,住房问题居于首位,其次是交通、干部作风、物价、教育等问题。另一次测验是干部作风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结果表明,人们把“以权谋私”和“僵化保守,不愿改革”列在前面。
历来都是自上而下树典型。在广州却开了一个自下而上树典型的先例。今年7月,《南风窗》和一些企业发起“评选十大杰出公仆”活动。历时三个月,收到选票四万六千多张,选出了包括市委书记和市长在内的十名公仆。
群众有议政、参政的要求,是十分宝贵的;同样宝贵的是,领导重视和支持这种要求。上面说的那些活动,无一例外地得到了市委和市府领导人的赞同。开展“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活动时,当时的市长叶选平在《南风窗》上发表了《我是你们的司务长》的文章,明确表示支持这一活动。这位台上的市长还先后同“假如”的市长开过几次座谈会,面对面地听取后者的意见。民意测验的结果公布以后,市的领导机关便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对开展评选杰出公仆活动,当时的市委书记许士杰说:“评选的标准要从群众中来,评选的范围由群众定……坚持实行民主,让更多的人参加。”
决策民主,在广州表现比较突出。市里除了有市委研究室、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这些“院内”研究机构,还有广州市经济研究所、软科学开发服务公司、《广州研究》编辑部等“院外”研究机构。不管“院内”、“院外”,研究成果都受重视。对“院外”研究机构,市委要求不干涉他们的选题,不修改他们的结论,市委领导同志参加他们的研讨时,所发表的意见也只是一家之言,不算“权威性意见”。《关于广州文化发展战略的构想》,主要就是由一些“院外”研究机构起草的。蔬菜问题曾多年困扰市委,当年陶铸同志批评过:广州市委改成广州菜委算了!1984年,市委决定开放蔬菜市场,在此之前,广泛征求专家、学者、主妇、菜农等方面的意见,展开论证,制订多种方案,选取最佳方案,先在芳村区试行,又在黄埔区试行,然后在全市铺开。蔬菜开放一年多的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广州的同志说,市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是开放、改革的必然结果,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当商品经济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时,人们对政治上平等、民主的要求也会随之加强。最近,广州不少个体户呼吁,除了已有的个体劳动者协会外,还要设立个体劳动者管理局,象市政府其他局一样,而且局长要由个体户担任。这个意见的可行性如何尚待研究,但由此可以看出群众参政愿望的强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