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银屏牡丹分外鲜——电影《牡丹亭》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25
第8版()
专栏:影评

银屏牡丹分外鲜
——电影《牡丹亭》观后
  钱昌照 沈性元
在纪念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之际,南京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张继青主演的昆剧《牡丹亭》,老树新花,适逢其会,汤翁有知,定必含笑九泉。
《牡丹亭》在中国戏曲史上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名著,也是汤显祖成就最高的传世作品,汤在世之日,便尝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而其中的“惊梦”、“寻梦”两折,又是当代昆剧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得其神韵、炉火纯青的代表作。两美兼擅,璧合珠联,这部电影确是戏曲艺术品中的精品。
在此,我们感谢影片的导演及摄制组的全体同志们。他们挚爱我国具有深厚传统的戏曲艺术,在电影与戏曲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语言之间,进行协调统一,使昆剧艺术的本来风貌,完美地重现在银幕之上。通过他们的这种努力,在电影胶片上留下昆剧艺术的精华,足以传之久远,可谓功莫大焉。由于导演尊重我们民族戏曲的优良传统,又熟谙电影艺术的表演手法,镜头处理得流畅自然,影片节奏与昆剧的节奏丝丝入扣,舒展熨贴;加上摄影师、录音师、美工师的通力合作,银幕就象是一幅幅流动的图画,流丽悠远的昆剧曲调更是声声入耳,沁人心脾。这使得观众有一种胜似剧场看戏、听曲的欣赏满足,真是美极了。不少戏曲界、电影界的行家们认为在拍摄戏曲艺术片方面,这部电影有了新的突破,其成功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昆剧在明清两代曾经是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产生过不少优秀的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剧目丰富,剧艺精湛,我们仅从这《牡丹亭》的一角,也能窥见到它那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认识意义。昆剧在历史上曾经是曲高和寡的所谓“雅部”。可是如今时代不同了,人民大众有了高层次的艺术欣赏要求,过去的雅俗分野,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新的历史条件,使我们有可能将精美的昆剧艺术,奉献给广大的观众。这是一个进步。从戏曲舞台走向银幕,这又是一个进步,不但能扩大它的观众面和影响,还可以把一些优秀演员的表演艺术,借助现代化的音像技术记录下来,传诸后世。南京电影制片厂有鉴于此,不从单纯的营业观点着眼,不计票房价值,苦心孤诣地决定摄制这部影片,他们的胆识气魄,确实难能可贵。
中国的民族戏曲有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无怪乎当张继青在欧洲和日本演出时,观众为之倾倒。我们以为,英国的莎士比亚固然了不起,可是我国的汤显祖也可以与之媲美。我们欣赏《罗米欧和柔丽叶》,同时也欣赏《牡丹亭》,因为它们都是世界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精神财富。这两位东西方的戏剧巨人曾经同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又死于同年,而今年正是他们逝世的三百七十周年。仲夏时我们曾举办了莎士比亚戏剧节,有幸欣赏了他的好几出名剧。现在我们又纪念汤显祖,那就让我们通过电影《牡丹亭》,来认识我国历史上的这位戏剧巨匠吧!
据了解,一些观众在看了几次昆剧演出之后,就开始喜爱这个古老而优美的剧种了。有的青年学生还说:不是我们不爱看昆剧,而是由于我们不了解它,更没有机会接触它。这是症结所在。因此欲图昆剧振兴,必须从争取观众着手,而观众面的扩大,又须开辟各种途径,创造各种条件,使广大群众多多接触它,并进一步了解它。这样,古老的戏曲也将有助于今日电影的发展。但愿银屏之上绽开出更多象《牡丹亭》这般姹紫嫣红、美不胜收的戏曲艺术之花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