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逗“鹰”就得舍“兔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27
第2版()
专栏:新语

逗“鹰”就得舍“兔子”
楠客
这几年,一些地方花力气“动员群众集资”创业,但结果并不理想,沉淀资金还是越来越多。于是,有些同志埋怨农民不积极投资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其实,这些同志应该怨自己。农民们不该“不见兔子不撒鹰”,难道倒要“不见兔子乱撒鹰”么?如果把农民手中资金比作“鹰”,投资得利比作“兔子”,“不见兔子不撒鹰”倒是值得称道的。
农民攒钱不容易,“不见兔子”乱“撒鹰”,“兔子”抓不来,“鹰”也不回头,就会几年辛苦一场空。就是见到“兔子”了,要是把握不大,很可能逮不住“兔子”,农民也不敢轻率“撒鹰”的,这是农民对投资有效益观的表现。现在许多农民把钱放在家里睡大觉,或者存入银行,有的甚至挣多少消费多少,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看不到“兔子”,或看不准抓到“兔子”的保证。长岭县宝山村的同志放“兔子”逗“鹰”,王长河不就把六千八百元从地下抠出来了吗?
资金,是主要生产要素之一。它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需要一个流动机制。我国农村资金市场还没有形成,吸引农民投资的经济手段也不多。挖掘沉淀资金,不在这些方面花大力,想只靠“动员”奏效,本身就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逗“鹰”就得舍“兔子”。为了吸引农民的投资兴趣,就要让农民看到投资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大量的社会沉淀资金,让它在流动中活起来,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象王长河那样,把藏着掖着的钱掏出来,投入创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