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读华籍 怀逝者——《故宫博物院藏宝录》出版感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27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读华籍 怀逝者
——《故宫博物院藏宝录》出版感忆
郑锽
《故宫博物院藏宝录》终于出版了。我抚摸着装帧精美的封面,观赏一幅幅富有质感的彩照,读着连篇的鉴赏文章,不禁怀念起两位老人,两位饮誉中外,功业卓绝的学人。他们仿佛就隐息在这部巨册的后面,不时在我眼前显现。
三年前,那也是象现在一般凉爽的秋日,一个夜晚,吴世昌先生带我去拜访夏鼐先生。敲开夏老的家门,他还没回来。我们就在客室里等候。这是一间陈设简朴,不大,但比较安适的房间。靠墙桌子上,东西放得井井有条,唯独那老式的座钟好象是三十年代电影里的道具,显得很突出。看来主人在生活上省俭得近乎简陋了。单从这客室,你简直看不出他是一位早年留学英国,解放后,先后获得五六个外国科学院、研究所的院士称号,是我国学术界接受外国国家级最高学术机构荣誉称号最多的学者之一。他早过古稀之年,每天依旧去研究所办公。这不是,眼前已过八点钟了,他还没回家。
正思忖着,主人回来了。吴老亲热地迎上去,回头对我说:“我们是老同学,早年都在清华大学读书。”夏先生穿一身灰卡其布中山装,着一双布鞋。瘦长的脸,轮廓鲜明,显得精神矍铄,全无老人常有的恹倦气息。记不起怎么一下子谈起了文化立法问题,二老谈兴很浓,从中国谈到他们留学英国的情况,又谈到我国的现状。我听着,直感到二老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关切之情。
夏鼐先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也是国务院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我这回就是为了要出版一套大型的“中国珍宝鉴赏丛书”向他请教的。
这套书是从我国博物馆馆藏的国宝级文物中精选既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又有较高的审美鉴赏价值的珍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分册出版。丛书第一种就是《故宫博物院藏宝录》。编辑意图之一即不仅重视图录,而且着重编集鉴赏性、研究性的文章,以弥补以往这类出版物只重图录的不足。
主人听了我的介绍以后,说:“你们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出版文物,好。”
我向老人介绍:好些爱好文艺的读者,作家、艺术家,研究文艺理论、美学史、文化史的学者很想读到专为他们编辑,适宜他们阅读的文物图书。有一卷在手,既可以反复观赏,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作为学习、研究的参考。再说,近年来仰慕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旅游者越来越多,他们总企望读到信息量大又有保存价值的有关图籍。丛书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编辑的。
夏老清癯的面容上露出了笑容:“那好,应该把它出好。我们要自己出,不要轻易同外国合作出版。”
夏老学贯中西,当然不会忽视与外国合作出版的可行性。他之所以强调“要自己出”,同他尊重祖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热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密切相关的。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开掘者,一些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几乎都有他的足迹;他从多种角度探寻古代文明发展的轨迹,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取得了卓著的研究成果。
当我告诉他,这套书我们与香港三联书店合作出版,分出沪版和港版两种版本。他接口说:“要出就要出得精美。”
夏老深知出版工作的困难,出一本高质量,在印制上能与海外媲美的书,有时花费的精力要数十倍于普通的书。他的话是严格的要求,也是一种有力的激励。
“我们要求做到两种版本的印制质量不相上下,决不让沪版次于港版。”
“还有一点,没有公布过的文物可不要随便发表。”他用很重的温州口音提醒我们。
我懂得他的意思,不是说不要发表,而是要作出相应的研究和著述,把它发表好。夏老的著作向来就以严谨、精细、富有创见著称。
本来,这样一套大型丛书,有着重要的文化积累价值,夏老所提两点要求是第一义的,可我们一度也不免被盈亏问题所困扰,对比之下,除感愧疚,夫复何言?感谢夏老的叮咛,为我们克服困难,增添了勇气。吴世昌先生对编集工作也多次提出宝贵意见,使我们很受启发。
现在,在夏鼐、吴世昌两老人深情的鼓舞下,《故宫博物院藏宝录》出版了。可我们尊敬的两位学者,却先后远离人世而去,竟不能一睹曾经寄予期望的图籍的风采。物是人非终是恨。然而,可以告慰于两位先生的,这部书,不论它的独特的个性,质量上的不含糊、还是印制的精美,已为海内外读者所瞩目。
读华籍,禁不得神驰幽冥,我深深地缅怀我们敬爱的两位学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