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把首都装扮得更美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28
第6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把首都装扮得更美丽
本报记者 朱维群
五年前,我曾在贝尔格莱德学习和生活,这座历史名城独特的风貌和它向现代化迈进的劲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旧地重返,我高兴地看到,贝尔格莱德在稳定经济的艰巨斗争中并没有止步不前,城市建设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我熟知的许多地段上,五年前还长着荒草或只有低矮平房,现在已被设计新颖、姿态各异的现代化建筑群代替,变得几乎难以辨认。我来到离城十几公里的米利耶沃,满眼是吊塔、推土机和混凝土预制件。几十栋高层楼房,象从天而降一般崛起于昔日的荒山坡上,依山势排列成气势宏伟的阵容,还有数十栋高层建筑正在施工之中。整个小区道路整齐,绿地宽阔,配套服务设施齐备。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卫星城已具规模。
战后贝尔格莱德的市政建设可划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恢复期,重建被战争严重破坏的老城区。其次是随同经济建设全面铺开而来的发展期。在此期间,老城内外兴建了大量建筑,仅住宅一项就有二十多万套,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迅速膨胀。除了社会投资建房,市民和农民自发地环绕老城区修建了大量低标准住宅,这样就给贝尔格莱德添了一个新旧混杂的环城建筑带。城市的过度发展带来空气污染、交通拥挤、供水困难、住房紧张等新问题,这些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
“都市化”已经是一个陈旧的观念,城市规模扩大也不再是进步的标志,首都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席格拉维茨基对我说:“这样,就开始了贝尔格莱德建设的第三阶段,即从现代社会需要的角度对城市进行科学的总体设计,强调城市的综合社会功能,强调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第三阶段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在远郊区兴建新型卫星区、卫星城,这样既可以放手建设现代化建筑、满足城市不断扩大的对住房的需要,也可以减缓对中心城市的压力,为改造旧城创造条件。这项工作最初是从新贝尔格莱德的建设开始的。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最近五年的建设,象米利耶沃那样的全新小区,在贝尔格莱德四周已发展到十五个。每个新区住四千到一万五千人。这样,包括新贝尔格莱德在内,全市已有四十万人居住在远离市中心的新区,占市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全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也从五十年代不足十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十六点五平方米。
如果说新城区的建设表现出贝尔格莱德人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对旧城区的改造则表现出他们依靠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在南斯拉夫,联邦不提供城市建设资金,首都也不例外,资金要靠本市企事业单位的联合投资筹集。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困难,许多市政项目资金不足,有的被迫下马。1982年5月,全市公民投票决定开展自愿捐助。从这一年开始,连续四年,每个就业者以2%左右的月工资作为捐助,支援最迫切的市政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新建、改建十一条有轨和无轨电车线路,修理更新七十七个深水井、管道井以及供水系统,建设一座大型医疗保健中心。由于资金直接来源于群众,市政当局和施工部门格外用心,千方百计保证质量和进度。最近市执委会宣布:自愿捐助卓有成效,四年来共捐献一百九十五亿第纳尔,原定各项工程大部分可以在11月29日共和国日之前完成,剩下的年底也可全部竣工。交通部门还用捐款增添了六十八辆公共汽车,全部漆成红色,标上“自愿捐助”字样,年底前陆续投入运行。
现在,贝尔格莱德正在进行一场整治城市面貌的大讨论,报纸、电视、电台纷纷发表评论,批评城市建设中的缺点,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市议会通过决议,成立整顿城市委员会,明年将集中一百二十亿第纳尔的资金,继续进行交通、供水、绿化方面的整治,维修纪念性建筑和萨瓦河、多瑙河河岸,增建、改善小学校,正是在全体居民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贝尔格莱德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富有时代气息。(附图片)
欣欣向荣的米利耶沃新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