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东西南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1-28
第8版()
专栏:大地

东西南北
王朝闻
从台历上看到一副对联。上联:“四面灯,一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下联:“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编辑者在解说里指出:上联是县官郑板桥作的,下联是前来告状的私塾先生作的。他状告东家不按原议付给他八吊钱的薪水,反而诬蔑他才疏学浅,公然将他辞退了。下联证明他告状有理,打赢了这场官司。
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虚构的,但我觉得上下联都是文学成功的即兴之作,都很有灵感性,都富于表现力。体现在这种带幽默感的形式里的情感内容、思想内容和生活内容,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上联是郑板桥那做官应当照亮东西南北的志愿的一种形态自然的流露;下联是私塾先生对不能容忍的遭遇的一种质朴的控诉。都表现了倾向性与艺术形式的和谐一致,都表现了表现什么与如何表现的自由。
在我看来,一切艺术批评和这样的艺术创作一样,必须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点,才有不为别人作品所代替的独立性。艺术批评和任何事物的意义都不简单,理论的价值自然而且合理地体现在主体与客体的特殊关系里。任何事物,局限性与优越性同时存在。在理发馆的地面上,剪下来的头发是以垃圾的身份出现的,仿佛它至多不过成为某种工业原料。然而在另一种场合,一根头发可能成为情人珍藏的纪念品。还有,微型雕刻者利用一段头发可能大显身手;公安人员可能从一段头发发现破案的线索……同一审美对象的多面性给审美主体提供了选择着重点的自由。翟墨在艺坛探美,所写出来的感受已经引起了一些读者的浓厚兴趣,这一现象也能表明艺术评论有写什么与如何写的自由。对艺术的评论,和艺术对生活的反映一样,可能是有多样性、多面性和多义性的。只有这样,它们对于兴趣不同的读者的审美个性,也才更有普遍的适应性。
诗人歌德在《格言》中说过大意如下的话:“真理并非总是必须具有一个明确的外形;只要它象在我们四周轻轻飞翔并带来和谐的精灵,只要它象庄严而亲切的绕梁三日的钟声,那就够了”。艺术理论的形态和艺术创作一样,应当也能使人感到有趣才好。
这本《艺坛探美》是著者欣赏艺术的感受的产物,看来他自己也欣赏自己的感受。他很重视诗化的理论形态,这种要求对读者的兴趣的多样性一定会有特殊的适应性。艺术评论作为认识艺术的特殊形式,最好能象宇宙那春夏秋冬的时间、东西南北的空间那样富于独特性。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是有个性的。
(本文为翟墨《艺坛探美》代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