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孙中山研究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01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孙中山研究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孙中山研究会于11月4日至11日在广州和中山市翠亨村举行了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这次盛会的有中国学者九十三人,有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朝鲜、法国、民主德国、菲律宾、苏联、美国的学者三十八人,香港地区学者八人。他们之中,既有蜚声史坛的老一辈史学家,又有朝气蓬勃、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史学工作者。讨论会围绕“孙中山及其时代”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将这次讨论会上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概述如下:
第一,如何看待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思想及兴中会的革命誓词。
有的论者提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有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以前的研究中对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估价过高,实际上直到1903年,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方臻成熟,其标志是放弃兴中会,建立中华革命军,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誓词。至于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誓词,似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其理由是:一、当时尚缺乏提出这一口号的社会基础,最早参加兴中会的二十多人中,除两三人略知名外,其余大多数皆碌碌无闻;二、兴中会誓词最早见于1929年邓想写的《中国国民党茂宜支部史略》一文,而邓想本人并非兴中会首创时的会员,故邓想所记誓词并不可靠;三、直到1900年庚子事变时,孙中山等人仍未放弃建立君主立宪国家的宗旨,起义的纲领《平治章程》与孙中山写给刘学询的信件即可反映革命派的这一立场;四、乙未年(1895年)兴中会领导的广州起义,不能视作孙中山革命思想成熟的结果。乙未重阳之役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
许多同志不同意上述观点。他们认为,说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到1903年才完全确立,未免为时太晚了。因为当时反清的浪潮已蓬勃兴起,革命思想已相当普遍,如果说孙中山革命思想到此时才确立,那么,他的革命先行者的称号将会使人难以理解。其次,孙中山于1897年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交谈时,已明确表示了他鲜明的革命立场;再次,孙中山给刘学询的信是他策略灵活的表现,不能以此来估价他的早期革命思想。
至于兴中会的革命誓词,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是存在的,因为誓词的内容是反清革命,自然不便在当时见诸文字。法国学者提出,孙中山1901年3月递交给法国外交官的文件中,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共和政府。
第二,如何评价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有的学者指出,早在1903年孙中山复某友人函中即已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这表明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虔诚向往之情。尔后,他提出了民生主义,这实质上是主观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结合体。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起步之际,孙中山即无情地揭露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主张中国不应再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中国革命应有自己新的特点,即必须避免资本主义的祸害,它的前途应该是社会主义。这的确是一个对中国革命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观点。
有的同志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首先,孙中山所主张的民生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概念,有着质的区别,不应该将二者混为一谈。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我们现行的社会主义也不相同,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主张消灭剥削,而是力图兼顾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利益,因此,很难说民生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其次,孙中山一生中有许多言论与行动相脱节,思想与实践相抵触的地方。孙中山在理论原则上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在感情上也不喜欢剥削,但在实践上却不仅允许资本主义剥削,而且允许部分地租剥削。因此,不能只看他的言论,更应该注重他的实际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关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和不平等条约所采取的政策。
孙中山是一位热诚的爱国主义者。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的,对帝国主义列强应取何种态度,他曾有过许多言论。如何评价他对列强的政策,是这次讨论会争论的焦点之一。
首先,有的论者提出,孙中山为了谋求日本、法国等政府的支持,提出让这些列强保护东北、华南;或以牺牲中国的某些民族权益为代价,换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方面和财政方面的援助,这种做法与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实际上是互相抵触的。有的论者则认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只是维护自身的利益。孙中山明知这些国家不可能给中国广大的地域提供所谓“保护”,他的慷慨许诺只是为了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是临时性的妥协政策,其实并不准备日后实现这些许诺。有的海外学者则认为孙中山的这种妥协是真诚的,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什么条件他都可能接受。其次,有的论者还提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不提反帝,主要是为了推翻清政府,他对列强的态度是一种避免“四面受敌”的策略;有的论者则认为不宜忽略孙中山所代表的阶级的软弱性。
第四,孙中山的思想渊源究竟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主,还是以西方的文化为主。
过去,有的学者曾提出,孙中山虽然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有益部分,但是,在孙中山思想中仍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在这次讨论会上,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对孙中山思想产生影响的主体因素是西方文化。其早期的民权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石是卢梭的《民约论》和穆勒·斯宾塞的自由论。孙中山的思想与学说,同传统的儒学是相互对立的。因为从儒家学说中,是不会得出革命的结论的。
有的学者认为,不宜将西方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估计得过高,而忽略了传统儒家思想对他的制约。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孙中山倡导的平等、自由、博爱中,缺乏西方民主政治中的人权观念,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并没有与人权思想密切结合,所以孙中山的民主观念与西方的民主观念并不相同。还有的日本学者指出,在许多日本人的心目中,中国的传统儒学并没有被看成是消极的因素,他们对中国的传统儒学有着较高的评价。 (祥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