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名都将迎盛典——柏林城市建设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02
第7版()
专栏:

  名都将迎盛典
——柏林城市建设小记
  本报记者 胡鉴美
柏林自是历史名城。她的兴亡沧桑,记录了德国的乃至世界重重叠叠的历史踪迹。我们在秋色斑斓中访问了她。她正在欢度作为民主德国首都的第三十七度华诞。明年,她将欢度她的古老的生日建城七百五十周年。
回忆是必要的。当反法西斯战争刚刚结束时,柏林简直成了一堆废墟,60%的建筑、50%的住宅都毁于战火,从市区搬运出去的残砖碎瓦达到七千万立方米。正如昂纳克同志在接见《人民日报》代表团时所说:当时多少人都不相信能在这废墟上建设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
然而,三十余年弹指过去。当我们今天登上那高达三百六十五米、已经代替了勃兰登堡门而成为柏林的象征的电视塔时,尽管敞厅旋转的脚步是那样轻、那样缓,可以让我们在品茗谈笑间极目环眺足足一小时,我们还是看不尽社会主义柏林的富贵繁华景象。
卡尔·马克思大街是重建柏林的起点。大街两旁的楼宇端庄凝重,却又错落有致。五十年代初期刚建成时,西方曾经嘲笑过它。但现在,在西方的建筑教科书中,却把它誉作不单调的建筑范本了。
勃兰登堡门仍然是柏林的胜迹。它耸立在菩提树下大街的西头,门楼上的四匹战马奋蹄欲奔,而战车上的战士正插剑入鞘。这组雕像象征着胜利、象征着和平。我们看到,门楼上下,满布脚手架,工人往来如梭,他们正在修建,为的是把它装饰一新,迎接柏林建城七百五十周年。
学院广场曾经以壮丽驰名于欧洲,但战火中全毁了。今天早已恢复。两边还是法国教堂和德国教堂,中间是话剧院,对面是科学院。所有建筑悉存十八世纪的旧貌,但建筑的技术却是现代化的。连广场的地,看上去和二百年前用小块花岗岩砌成的一模一样,其实却铺的是大块大块的预制板,上面的“小石头”,也是用现代化技术“预制”的。
除了名胜古迹以外,柏林人民献给这座名城七百五十岁生日的最佳礼物,当莫过于住宅建设了。
三十七年来,他们用改建和新建的办法建设住宅,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我们参观了阿尔柯伯广场的新修复的老住宅区。那些房屋都是一百年前的旧物,经过战火,更加破败。但是柏林修复了它们,1984年达到修复二百万套的指标。过去这些旧居民区人口密度很大,每公顷达到二千人,现在改建后,每公顷只有二百人。住房设施大大地改善了,卫生设备齐全,附近都有了商店、幼儿园和绿化地带。
新建的住宅在柏林市区内到处都有。台尔曼广场附近、双塔教堂附近,都在为纪念明年建城七百五十周年而加紧施工。民主德国朋友告诉我们,要看新住宅,最好还是到柏林最东边的马尔灿区去。
马尔灿在1971年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八大”以前还只是几个小村落。1977年建成了第一座现代化的楼房。现在已是楼群林立,共有五万多套新住宅了。当然同时还建了与之配套的商店、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以至工厂,而电车、汽车四通八达则自不必说。现在住在那里的大多是工人,人均住房面积二十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二十一平方米。
无论新住宅与老住宅,都达到了平均每人一间房,而房租却很低廉,只占人们工资的5%左右。人们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住房是人民应有的权利。
这种人民的权利,以及柏林整个城市建设的卓越成就,生动地表明,德国统一社会党那著名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相统一”的战略,已经取得了光辉的胜利。而明年,柏林将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自豪于她古老的历史。(附图片)
  柏林一条街 许宏治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