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洋厂长的“斧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02
第8版()
专栏:

  洋厂长的“斧头”
  苏天生
被武汉柴油机厂聘请为厂长的联邦德国专家格里希两年任期已经届满,他卸了任,但留下了友谊和智慧的结晶——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新面貌,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一部二十六万字的企业改革方案,一道超出武汉柴油机厂的冲击波。
两年前,在开放、搞活的浪潮中,引进技术已不稀罕,但引进智力还是新鲜事,而把外国专家请来当我们一个大型国营工厂的厂长,更是大胆的首创。其时,消息不胫而走,人们议论纷纷,赞赏者有,疑惑者也有,不仅在武汉,在全国也引起强烈的反响。两年后的今天,格里希出色地完成了他任期内的重任,他干得很好,政声雀起。这对于那种长期僵化、偏见、闻洋色变的观念,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冲击。
俗话说:“执舟者迷,旁观者清”。来自远方异域的格里希,就象《红楼梦》中受命整顿大观园的贾探春,对许多被认为“这府里原是这样的”因而熟视无睹、不以为怪的现象特别刺眼:纪律松松垮垮,质量马马虎虎,完成任务不讲工期,遇事研究没完,会海中去,不解决问题,干部上班时整整齐齐地坐在办公室看报、清谈、喝茶,能干者不受重用,无能者占着茅坑不拉屎,等等。格里希严格整顿企业的斧头,就是朝这些积重难返的弊端砍下去的,因而打开了局面。
洋厂长斧头有力,固然来自于他的学识、才干,来自于他从国外带来的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经验,来自于他的创新精神,但恐怕还有别的因素。
就厂长而言,洋厂长所使用的“洋斧头”,其实与我们国产的斧头也差不多,不外是重质量、讲效益、整顿厂风厂纪,选优汰劣,奖勤罚懒等等。手里拿着差不多一样的斧头,砍起来的效果却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洋厂长手里拿的是实实在在的斧头,他拥有作为厂长应得的、得到切实保护的、没有人敢随便侵犯的权力。而不是洋厂长的厂长拿的则往往是份量不够、名不尽符实,甚至是蜡制的纸做的斧头。虽说是实行厂长负责制,虽说拥有这个权那个权,但实行起来,被这个婆婆那个婆婆的你挖几分他扣几成,七挖八扣,斧头锋芒所剩无几。此其一。
洋厂长不远万里,只身来到中国,除了把职工一视同仁外,无亲无故,也没有什么老上级老部下,七大姑八大姨,这山头那山头的,他能真正照章办事,严格管理,正确地行使权力。与那些近亲繁衍,亲缘网络,“四大家族”、“五大派系”什么的形成鲜明对比。国产斧头触到一个人身上,就疼到一群人心上,引起纷纷扬扬,说情吵闹,不亦乐乎,更不用说碰到那些连着上头的神经。这国产斧头,有欲举而未举之前就被按住的,有举到空中就被人缠住的,也有虚晃一下,高高举起而轻轻落下的,焉能有力?此其二。
自然还有其它。总而言之,有些不是洋厂长的厂长,之所以不能象洋厂长那样干得漂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应该得到的权力太少,而不应该存在的干扰和包袱又太多。中国不是没有自己的格里希,而是他们除弊播新的才干和魄力被压抑住了。这靠一个洋厂长的冲击波是冲击不了的,还得靠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更为强劲的冲击波。
中国应该有许许多多自己的格里希涌现出来。让一大批中国自己的格里希,在严于治厂中登上改革的舞台,演出比“洋斧头”更加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才是我们引进国外智力的真正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