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商品经济的春风吹遍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见闻之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04
第4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商品经济的春风吹遍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见闻之六
新华社记者 汪青春 汪延
正是中秋节的夜晚,我们踏着明亮的月光胜利抵达米林县,除雪山严封的墨脱县外,走完了雅鲁藏布江全程。回顾一百余天、二千多公里行程的所见所闻,深深感到:这里封闭状态下的自然经济已被冲破,商品经济的春风透过崇山峻岭,吹遍雅鲁藏布江两岸。古老的高原一旦苏醒,便走上了振兴之路。
从上游牧区到下游农区、林区,一个巨大的交通、通讯网络延伸到各个角落。在这里行走,虽有千山万水之隔,却无与世隔绝的感觉了。沿江公路四通八达,车辆不断;江边机场飞机起落,每日往返,直达成都、北京;即使在最边远的县城也能看到十天内的《人民日报》;90%的县有了电视播放台,一部分县还建立了卫星地面接收站,能直接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西藏和内地、西藏的城镇和乡村已被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空中的和地下的线路联系在一起。
新事物、新气息,通过种种途径传播到封闭已久的高原各地。近年来,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人来到西藏,成千上万的内地个体户涌上高原;西藏农民也在开放中打开了眼界,或乘汽车或乘飞机到拉萨、成都、广州等地,了解行情,增长见识,从事各种经营活动。正是这些个体户把西藏的土特产品销往外地,又使西藏城乡市场有了外地的产品。这些产品有的来自内地,有的来自尼泊尔,品种之多、数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到处使人感到,信息传递、商品流通正日益广泛和活跃。
随着与外界联系与交流的加强,农牧民传统观念发生了转变。一向把工匠看作“不光彩”的人,也去拜手工艺人为师;一向视商人为“下等人”的人,也学会了经商。在雅鲁藏布江纵贯东西的广大区域里,任何一个区、乡都可以看到个体商户的行踪。记者走访的二十二个县,经商户发展到二千三百多个,比1980年增长十倍。
几年前,“经济核算”在高原还是极为陌生的字眼,如今已被一大批农牧民所运用,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请看:萨嘎县牧民索朗等几户人家集资购买了一辆汽车,经营运输,仅半年就纯盈利一万一千多元;仅有小学文化的曲水县农民嘎桑,投资五万元建起一栋楼房,开办旅社,终日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白朗县农民耐穷旺久指挥一个十五口人的大家庭,办起了油料加工厂、缝纫铺、百货店,组织、管理得井井有条,去年人均收入达二千多元,比五年前增长十一倍。
象这样有胆识、善经营的农牧民正不断涌现,桑日县普通农民昂旺加措又是一个典型。他每天都收听新闻广播,经常看电视、报纸,善于从多方面获取信息。去年,他得知许多城镇要大面积建设楼房,立即办起了一个石灰场,用汽车送货上门,只此一项就收入一万六千多元。因他经常外出联系生意,前些年村里人还讽刺他是“行踪不定的李向阳”,现在很多人登门取经,还选他当了劳动模范。
在城镇历史悠久的民族手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加工业、服务业、运输业、商业等新兴产业也不断崛起。在江孜镇一条不到一公里长的小街上,就有铁、木器社、加工厂、旅社、饭店等企业一百二十多个;泽当镇有各种工商企业二百五十多个,比1984年翻了一番,街道两侧店门毗连,人流不息,一片兴旺景象。
商品经济的春风给西藏城乡各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西藏人民展现了繁荣、富裕、文明的诱人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