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一则批评报道引出兰大校园一场热烈讨论 当代大学生应有什么样的道德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06
第3版()
专栏:

  一则批评报道引出兰大校园一场热烈讨论
  当代大学生应有什么样的道德追求
本报讯 记者张述圣报道:一则批评报道在兰州大学校园内引起一场关于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和道德追求的热烈讨论。
10月22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则批评报道,内容是:兰州大学一名学生在乘火车途中,占着靠窗子的座位。当一位年愈古稀且身患重病的老人希望他腾换一下座位时,他拒绝了。在遭到周围旅客的谴责时,他依然振振有词地坚持“不愿放弃小利益”。报道发表几天之后,兰大收到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几十位“同龄人”的来信,纷纷谴责这位同学“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这则批评报道和众多“同龄人”的反应,一时成为兰大校园的中心话题。校方把这则报道印发各系,将校外几十封“同龄人”的来信全贴出来,供同学们评论、思考。
84级中文系率先举办的专题板报,发表了《中青报的批评及我们的思索》、《有感于“不放弃最小利益”》、《礼义兮归来》、《重塑一个我》等文章。各系板报相继跟上,成为同学们用多种学说对道德观念阐发论证的园地。一开始,在法律系、哲学系、兰大业余党校和一个个自发组织的演讲会上,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儒家学说……各种学说都有被作为立论根据的。但经过讨论,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趋于一致,认为,“道德水平因人而异,那么多大学生有一人出丑也不必大惊小怪。但我们宁愿正视现实,在思索中明辨是非,在讨论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学生们在充分肯定自身价值的同时,看到了一些人自私、自负的弱点,纷纷解剖思想,检讨行为,进行道德反思,并且提出不要“指责社会的不足,却回避自己的责任。”
11月18日,校学生会组织的“大学生与道德”演讲会,把这个讨论推向一个高潮。四百多名学生自愿参加,四十多人登台讲演。校长胡之德也坐在学生们中间,和大家一起平等地交换意见,并作了对当代大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追求的发言。胡校长说,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未来,乐于为社会勤奋实干的奉献精神;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勇于在一定条件下标新立异、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开拓精神;有善于在群体中发展个体、在个体中发展群体的优良品格;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道德修养。
兰大党委和团委认为,众说纷纭是好事。学生在道德观念上的意见分歧,完全可以通过讨论,在比较和鉴别中达到认识上的提高和道德的自我完善。(附图片)
12月4日,在北京军区后勤某分部优生优育优教演讲会上,一位刚满三岁的儿童当场表演了认地图、读报纸、说英语单词和使用英文打字机打字。这位儿童的父亲何长洪是北京昌平县委机关的工作人员,母亲张维娜是解放军二六一医院药剂师。由于他们积极实行优生优育优教措施,孩子智力得到较快发展。图为孩子在母亲的辅导下,用打字机打字。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