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用革命的办法坚持灾区教育的范例——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展览会皖北灾区教育展览部分的介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9-19
第3版()
专栏:

用革命的办法坚持灾区教育的范例
——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展览会皖北灾区教育展览部分的介绍
为了配合全国第一次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同时举办了第一次初等教育展览会。展览会上陈列着由各大行政区、各省市送来的展览品一万余件。其中包括有小学及幼儿院各种教学用具、教材、教科书、儿童作品、玩具,教学经验总结、教育资料,以及学校各种活动照片、统计图表等。这些展览品,充分地说明了新中国初等教育的飞跃发展,同时也表现了教育工作者们高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中最突出的,是皖北、苏北重灾区送来的展览品。
在皖北,由于过去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统治,和历年的天灾人祸,人民生活痛苦,教育工作停滞不前。但是,解放以来,在共产党领导下,皖北灾区教育工作者,在极严重的灾情下,紧紧地依靠群众,以革命的忘我精神,一面生产救灾,一面坚持教育工作。展览会中陈列着的三十多种野菜标本,便是灾区教师们和孩子们所采集的主要食物。
盱眙是皖北滁县分区的重灾区之一,但盱眙县的初等教育工作者,却想出种种办法,坚持执行了“全力结合生产救灾、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适当的调剂教育经费开支,以达巩固与坚持灾区小学教育”的教育方针,创造了许多坚持灾区教育的奇迹。
从一套连环画上,我们可以看到皖北盱眙县在灾荒中坚持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这套画生动地表现了盱眙县教育工作者在灾荒中坚持办学的精神。他们克服了过去形式主义的、脱离群众的教学方法;召开了校董会与热心教育人士及家长代表会议,研究和讨论坚持小学教育工作的办法,动员儿童入学,并向儿童家长提出保证:领导儿童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同时,又提出“野外是个大学堂,生产读书度灾荒”、“放牛带读书,识字有好处”等口号,使儿童家长认识了学生识字决不妨碍生产。这样,这个野外的大学堂就办起来了。于是,学校就根据儿童日常生产习惯编为各种学习小组,进行生产学习,如“拾草组”、“编席组”、“挑菜组”、“挖药组”以及“牧读团”等。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他们也是根据灾情和群众的需要来决定的。大多是采用“半日制”、“间日制”及巡回送字与野外教学等方法,学生到那里,先生到那里。先去的儿童,将红旗插起,作为集中的标志;后去的儿童便以此而寻找集合目标,先生就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教学。因此,红旗插到那里,那里就是教室。
在生产救灾的口号下,虽然克服了不少困难,但是,要搞好教学,没有教学用具,没有学习工具也是不行的。教师们便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革命的劳动热情,创造了许许多多教学用具。这些教学用具,看起来是粗糙简单的,但是它们却解决了教学上的困难。比如在数学教学方面,创制了木制七巧板、泥制算盘、竹制大算盘等。在自然课教学方面,有自制潜望镜、自制电磁铁模型、自制月蚀模型、自制水压试验器、自制地球仪、以及各种力学的玩具。又如盱眙县立丰登桥小学的儿童们没有钱买笔,蒙城县板桥小学和临近的兄弟学校便给他们送去自制的“芦笔”、“鹅毛笔”、“木制钢笔”、“狗毛制毛笔”、“竹笔”等;同时,他们自己还用木炭、黄土、红土、黑土、石炭等作为书写的工具,或稍加人工制成各种粉笔。虽然,他们的教学和学习用具这样简陋,但是学生的成绩并未因此而降低。这些教学用具及学生们的作业,全部陈列在展览会上。灾区的生活是这样的艰苦和紧张,但是儿童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很活跃。他们利用各种废物,如纸片、破布、木头、纸烟盒、蛋壳、竹子等,制造了许多玩具。总之,教师和学生们,想尽了种种办法,来充实儿童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灾区的教育工作者发动群众写慰问信,做慰问袋,以表示灾区人民、教师和儿童们对伟大祖国和志愿军同志们的热爱。他们这种坚持工作的精神教育了我们,一个人民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当他们真正怀着一种革命的精神进行工作时,他们才能够想出种种的办法来克服一切的困难,创造出优良的成绩。(吴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