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汾水”的呼唤——记在改革中经受磨练的企业家许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08
第1版()
专栏:

  “汾水”的呼唤
  ——记在改革中经受磨练的企业家许葵
王艾生 杜作柱
初战告捷起死回生
弯弯曲曲的汾河,穿过肥沃的晋南大地。河东的曲沃县有个机电厂,因生产“汾水牌”液化石油气钢瓶出名,而厂长许葵却因改革遭受种种阻难和不幸。
许葵,高个子,紫红脸膛,才四十多岁,头发已花白了。1980年初,他以副厂长的资格,主持机电厂工作。这是一个久治不愈的“病”厂:产品没有定型,工人纪律松散,流动资金缺乏,银行只有三元的存款“压帐”,工厂到处堆着烂铁废钢……许葵说:“要干,就得干出个样来,这样混,混坏了国家,坑了自己。”于是,他带领工程师到浙江、江苏一带调查市场,得知液化石油气钢瓶是紧俏货,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石油气不缺,全省还没有生产这种产品的厂家。他毅然决定,生产液化石油气钢瓶。在缺少技术资料和人才的情况下,经过几个月的奋斗,第一批“汾水牌”液化石油气钢瓶试制成功,并且通过鉴定。1980年12月,许葵被任命为机电厂厂长。
许葵马不停蹄,大刀阔斧对工厂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全厂经济责任制,将产品数量、质量、成本、消耗同个人的工资、奖金直接挂钩。到年末,机电厂第一次扭亏为盈,获利三万二千余元,“病”厂得救。
“你告你的,我干我的”
许葵的改革,触动了个别人的利益,起初是看不惯,后来就变为嫉恨、红眼。厂里的一名技术人员开始告状,诬说“机电厂将二百多个不合格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卖给用户”。省、地、县二轻工业部门派出六人调查组,查明的真相是:卖给新疆的二百多个钢瓶是为鉴定提供的“鉴定品”,经复查质量全部合格。虽然没有查出什么结果,却使许葵警觉起来。心直口快的老许凡事总往好处想,他说:“别去管他,查查也好,防备出事么,你查你的,我干我的。”
不久,又有一个庞大的调查组进厂了,还是那个人告他,这次专门调查钢瓶质量。调查组进厂不久,就宣布:停产整顿,现在库存的钢瓶一律不准出厂,售出去的要追回……
这一次,打了许葵一闷棍。许葵深知,生产这种压力容器,质量不过关,事关人命。他百分之百的精力在抓质量。他们的产品从未出现过次品。这股风又是从哪儿刮来的?整顿可以,要将售出去的产品全部追回……这,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厂子里到处是风言风语:“告状告赢了”“许厂长要倒灶”“出力的人有罪,不干活的人有功”“干脆别干了,垮了也省心”。
许葵冷静地对待这次调查。他说:“不管他怎么调查,我们要挺直腰板干下去。”八名技工到湖北、湖南、新疆等地调查用户使用情况,并尽可能地对售出的钢瓶进行检测,并帮助用户维修。派出一个小组到北京、青岛等地学习钢瓶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组织全厂职工进行钢瓶生产半自动流水线的改造……
工人们被扰乱的心还未平静,第三次调查组进厂了。这次来的人,态度很严肃,说“只要核实一下许葵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的事实就行了”,还说要“作为全省的典型来抓”。但当他们听了许葵一天一夜的汇报,又看了许葵整理的大量证据后,疑云消失。事实完全与告状者说的不符。调查组将告状者找来,严厉批评了他,并指出:你告状不实,要承担后果。你告状干扰了厂里的生产,我们要整理一个澄清材料,你告到哪里,我们发到哪里。告状者无计可施,乘吃饭之机给调查组成员的背包里塞了四瓶汾酒,被调查组同志拒绝并批评了这种错误行为。
没有多久,省委组织部又一个调查组进厂了,对许葵说,“这次,没你的事,你干你的去吧。”原来,厂里那个告状者又将调查组告下了,组织部来调查“调查组成员的问题”。许葵长出一口气:“我的天,这灾难,何时能了!难道诬告者就不应受到追究?难道法律就连诬告也管不住吗!”
1984年3月,当第五次由县里组织的调查组进厂时,许葵他们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已达到年产三万只的水平,年创利润三十八万余元。半自动化生产线已正式运行,质量检测更加科学化规格化。这次调查组,查什么,许葵根本未去过问。他的神经已经麻木了。
获奖时刻被免职
1984年8月,曲沃机电厂生产的“汾水牌”液化石油气钢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在全国十四家同类产品评比中,“汾水牌”液化石油气钢瓶以96.63分获第一名,全厂上下,一片欢腾。突然,8月9日,县经委将许葵叫去说:“桌子上有封信,你看下。”信是县委组织部写给经委的:“县委组织部部务会议听取了×××一案的汇报,根据需要,免去许葵厂长职务。”经委主任说:“老许,我们都不同意免你,可我们也没法,胳膊扭不过大腿。那,你就回去休息吧。
当县委副书记带人去机电厂宣布免去许葵职务,并且“统一思想”时,被干部、工人问得哑口无言,“许厂长犯了什么罪,拿出证据来”“干事的被免,不干事的胡告状的升官,天下有这样理?”“问问工人,机电厂谁的功最大?你们还讲不讲理?”有的人竟失声痛哭:“机电厂算完了!”
从此,多年来将工厂当作家的许葵,再也没跨进工厂的大门。但他并不死心,他知道自己没错,总想为社会留下点什么。曲沃县城关镇一个小工厂聘请他去江苏沙洲县参观学习,帮助振兴小小的乡村企业,他欣然答应。侯马市机械厂派人来请他去当厂长,说:“只要你去,什么手续也不用。”许葵说:“我……我离不开汾水牌钢瓶!”泪水夺眶而出。
整整八个月,许葵在家“赋闲”,他研究了北京、天津、大连等地钢瓶生产的新工艺,研究了国家关于生产压力容器的文件,写出进一步改进生产程序、改进管理体制的方案。
有一件事,使许葵很恼火,那是在免职前,地、县联合调查组向他了解县委书记的有关情况。硬说县委书记从机电厂买了土暖气设备没给钱,三番五次问个不休。许葵说:“那你们说这发票是不是真的?”“机电厂会计记了帐是不是真的?”会计将二百四十元钱收了是不是真的?”“你们还让我出什么证明。我这厂长宁肯不当,也不昧着良心害人!”他想到这件事,是不是造成他被免职的原因?
整整八个月,机电厂动荡不安,工人生产情绪下降,原来步步逼紧的质量检验也松下来,上级又要厂停产整顿。曲沃县唯一的一个盈利大厂的厂长被无故免职,人心不平,县人大开会有四个小组将“恢复许葵机电厂厂长”列为提案,要求政府作出答复。
1985年4月,新任的曲沃县委书记秦瑞亮、县长张寿荣,果断地恢复了许葵机电厂厂长职务。他们表示:有天大的问题,我们顶着,让许葵干!
许葵返厂那天,夹着厚厚一包关于机电厂新的改革方案及意见。“许厂长回来了!”“机电厂有救了!”工人们奔走相告,有人鸣放鞭炮,表达无法掩盖的喜悦。
许葵复职,机电厂又兴旺起来。1985年生产钢瓶十万只,创利润一百六十八万元。1986年1月至10月,生产钢瓶十二万五千只,已创利润一百八十八万元。机电厂成为曲沃县的“摇钱树”。“汾水”牌钢瓶成为紧俏货,不久前在湖北襄樊市订货,一次就预售十五万只,1987年全年的生产任务都定够了。
喜悦之余,记者不禁想到,这个厂的层层上级、众多的婆婆,无休止的“调查”,捕风捉影的“案子”,许葵所遭遇的种种麻烦,该耗去多少精力,误了多少光阴,难道不应该从中总结出一点教训么?种种完全没有必要的“调查”,应当终结;无端的对人的猜疑,甚至借机“整人”,应当革除;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应当依法追究。请领导者们,松开手中的“绳索”,让那些敢作敢为有能力的企业家展翅高飞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