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08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简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经济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研究会四个单位联合举办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最近在南京召开。会议主要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增强企业活力;(2)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3)宏观经济管理;(4)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此外,还讨论了工业经济管理的学科建设问题。
大家认为,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在于明确企业财产关系,让企业自己选择发展目标,并通过积累和其他渠道拥有自己的财产,这就要求对国家所有制进行根本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经营主体。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增强企业活力这个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国家对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仍是影响企业活力的主要因素。
部分同志认为,当前搞活企业的关键问题在于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改革宏观管理,如市场体系不完备、缺乏正常的竞争机制、国家对企业的政策不配套等。
讨论中,代表们对改革国有企业财产关系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对策思路,对股份制经济、企业所有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设想进行了比较,大家认为,股份经济可以通过工人同企业的财产关系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通过国家控股,使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由企业外部的对立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统一,形成一个各方面都关心利益增长的机制,是一种利多弊少、比较可行的设想,不过目前试行的股份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作为企业形式或模式来认识。在解决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时,可以建立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投资公司,由投资公司派员进入股份企业的董事会,作为企业持股者参与企业管理,与其他持股者产生共同利益关系和制约关系。大家还指出,实行股份制,并非改革的唯一形式,另外还需解决市场体系和宏观管理的问题。
关于企业所有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的设想,许多同志在肯定了这两种设想的一些可取之处后,认为企业所有制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1)企业财产的主体没有人格化;(2)承认企业的既定差别,造成企业收益不平等;(3)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等。资产经营责任制的主要局限性在于:(1)实际上是一种承包责任制,改变的只是经营方式,而不能解决现行体制的主要弊端;(2)仍然无法解决企业负亏与破产的问题;(3)过分强调企业家主体,不利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
与会同志还就搞活企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主张企业应该成为自由的“经济人”,这种观点从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进而引伸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有的同志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国有经济”理论以及关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的古典与非古典的理论,对我们也有借鉴作用。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多数代表认为目标模式是由一个不可分割的链环构成:理论模式、实施模式、规划。在任何一种理论模式下,都应该允许实施模式和规划的多元性。
人们的理论背景和价值观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模式也就不同。因此,要使理论模式有所突破,首先是理论上、观念上的突破,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实质性转变。目前,要使目标模式科学化,有几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1)所有制结构的重新构造;(2)社会主义的分配体制模式,如何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以及现阶段按资分配是否也可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种分配形式?(3)建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更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大家认为,研究制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还要充分注意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改革的目的是发展,而发展又可以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汪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