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把农业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09
第1版()
专栏:

  把农业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本报评论员
我国的国民经济大厦是在农业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搞宏观控制应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
回顾三十多年来的历程,国民经济的消长总是和农业的消长同步。每当农业发展,为食品和轻纺等工业提供的原料充足,市场就稳定,经济就繁荣,群众就满意;相反,农业不好,工业原料就不足,市场就紧张,经济就萧条。每当国家调整了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交换关系,给农民较多的利益,农民收入增加,工业市场就扩大,工业发展速度就加快,相反,速度就减缓。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就是按照国民经济运行的这种客观规律,切切实实地确立和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
三十多年来的情况表明,确立这样的思想,在农业处于困难的时候比较容易做到,而当农业形势有了好转的时候又比较容易动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粮食总产从1978年的三千零四十七亿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四千零七十三亿公斤,棉花突破了四千万担大关,最高总产达到一亿二千五百万担。农民收入增加,几年时间盖起新房四十二亿平方米,是前二十几年的六倍。正因为农村形势好了,日子好过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一部分同志心目中又开始淡漠了。有些部门在安排计划的时候,农业考虑得少了;四面八方向农民伸手的现象增多了;有些部门变着法子把国家给予农民的好处拿回去;某些为农业服务的部门,不仅不热心于服务工作,还干出有碍农业发展的事情。
党中央确定,“七五”期间,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要增长6%;到1990年,粮食总产要达到四千二百五十亿公斤至四千五百亿公斤;农民人均收入要比1980年翻一番。光是粮食,每年就要增长一百到一百五十亿公斤。目前,我国的农业面临着物质技术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某些资源利用过度、农用物资供应不足等问题,实现党中央制定的农业发展目标,任务是艰巨的。我们的领导部门,我们的经济决策部门以及一切和农业有关的部门,在进行工作的时候,都应当重视农民的利益,重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顺利地登上新台阶,才能顺利实现我们共同追求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