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小山沟里大学堂——访忻州地区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基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09
第2版()
专栏:

  小山沟里大学堂
  ——访忻州地区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基地
吕书奎 刘允洲
树丫形分布的一条主沟、五条支沟,八十四孔窑洞,三百亩的耕地,一千三百亩的小流域……在莽莽太行与吕梁之间,在梁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这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山沟。然而当我们步入山沟,却象进入一片新奇的天地。新奇的,倒不是被称为“九龙”的沟名,而是沟里的这个“大学堂”——山西省忻州地区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基地。
不是寻常农家景
秋色正浓。沟里一方方的农田,西红柿挤架,大南瓜压垄,齐胸高的籽粒苋,丛丛紫穗秀挺……庄稼都熟啦,熟得实实成成。“这里作物多是外来的优良品种,籽粒苋来自美国”,听我们不住称道庄稼,同行的团地委副书记徐安存解释道。
溯沟而上,不远的四排平矮砖舍,是笼养鸡和瘦肉型猪饲养场。雪白的鸡,健壮的猪,都养得很出色。砖舍棚顶崭平,据说打算来年培土种庄稼,这样可以利用房顶搞“立体农业”。
往前,三方亮汪汪的鱼塘。叫人纳闷儿的是塘面绿草丛丛。小徐说:“这是自然状态下的养鱼试验,鱼与草,本来就可共生。”
过了鱼塘,我们随着两位推车的女同志钻入玉米地。她们从车上卸下菌苗,植入玉米棵间一个个长方形的小土坑。嗬,那边早植的菌床,挤挤挨挨地长着硕大的白菇,看上去那么地鲜润肥嫩。姑娘说,玉米间菌,也是立体种植的一项试验。
再往前,又岔出两条沟,一条林木葱茏,一条庄稼茂密。我们兴致勃勃,正想去看看还有什么新道道,小徐笑着拦住了:“里面有放养的毒蛇,包括可怕的眼镜蛇哩。”我们望而却步,忙问他养蛇何用。小徐说:“蛇是捕鼠能手,有了蛇,这一片庄稼就不怕老鼠了。”对了,这是利用生物相克的生态学原理。
小徐又指着一片树林说:“通过用投食、筑巢等办法,还引来四十多种鸟。基地的农作物、果木林有了这批得力的‘卫士’就不用怕虫害了。”新的知识,就这样使无形的生物链,被协调地安在小山沟这架生态系统的活机器上。
山沟不大,还真有学头哩!
黄土窑里知识多
九龙沟里有学头的东西还多着呢。且不说那一排教学用窑洞——有教室、图书室,是青年们学习书本知识的场所;也不说那些综合实验用的窑洞——洞里竟有一流的教学实验设备,包括一台值十数万元的精密分析仪器;就是那些小小的工业加工车间——肝素钠加工、调味品生产、饲料加工、食品糕点制作……又何尝不是学习的好场所。
离开沟田,又参观黄土崖下这些虽然不大、却安排了丰富的生产、教学项目的窑洞,我们深深感到,九龙沟之所以能成为忻州地区农村青年向往的地方,是毫不奇怪的。一年多来,这里共举办各种培训班十七期,系统培训青年五百多人,函授四千多人,咨询一万三千人次。
在基地家禽育雏室门口,我们遇到两位朴实腼腆的农村姑娘——连巧英和孙英梅,她们在这里培训后,自愿留下工作。
“为什么愿意来基地呀?”我们问。“能学到文化,学到技术呗!”连巧英回答说。
来自忻州市上社乡上社村、下庄村的这两位姑娘,今年都才十七岁。她们初中毕业后,家里责任田的那点活轮不到她们干,一听九龙办技术培训班,就跑来了。她们在基地学文化、学技术,一边上课,一边工作,每月还有四十五元的收入,回到村里,不少人登门来请教孵鸡技术,她们心里甭提多美了。
在和学员交谈中,我们得知,基地采用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办法,上午安排课堂学习,下午到实习场、车间劳动。
基地的培训,大都是农村发展的实用技术,例如,“瘦肉型猪饲养管理”、“鸡蛋储存和加工法”、“糕点制作技术”、“乡镇企业经营管理”,都是发展商品生产所需,因而深得农民欢迎。经基地培训的青年,象颗颗科技种籽,撒向周围十里八乡。
保德县贾家峁村二十一岁的女青年贾月英,先后参加了基地举办的养猪、养鸡培训班,掌握了科学饲养技术,去年全年收入一万二千元。今年她又自办饲料加工厂,实行了“鸡——猪——蚯蚓——鸡”的立体循环养殖。接着,她办起了“接力”培训班,将自己学到的这些技术无偿地传授给了当地青年,一项新技术就这样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开了。
基地出才又生财
使我们难以相信的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的九龙沟,不但不用国家投资,而且经营有利。九龙沟不仅出人才,也出经济效益。
九龙农村青年技术培训基地,是在忻州地委、行署的支持下,由团地委组织一批青年于1984年筹建,1985年启用的。安营扎寨之初,只有二十几孔窑洞,十几名职工,基础薄弱,经费严重不足。但基地很快办起了养殖场,一个一个的小加工厂,经营名贵花卉和风景树,一方面为学员提供实习条件,一方面又为基地开辟了经费来源。他们还承担外单位的有偿研究项目,有偿提供技术转让。去年,基地禽畜一年收入达四万元,农业、加工、技术转让等收入达十七万元。这样,基地就具备了自我发展能力。如今,基地的固定资产已达三十多万元。
“基地要上课,教师从哪里来?”我们问小徐。他说,目前主要靠外聘。这里光从北京、太原等地聘请的兼职教师就四十多人,其中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二十七人,他们先后来九龙授课已达一千三百课时。基地还同山西农业大学、太原工业大学建立了联系。两所大学及时向基地传递最新科技信息,经常派人前来讲授实用技术知识。
不只“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当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也受聘任教。忻州“瘦肉型猪培育大王”岳安林,从美国进修归来的地区农牧局技术员杜俊卿,都是受基地学员们欢迎的教师。
为了培养基地后备师资力量,去年,他们挑选了八名优秀学员,送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电子工业部十二所等六家科研单位进修,他们回来后,基地就有自己的教师了。
年轻的“九龙”,年轻的事业。是呵,你会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