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默默此情谁诉——北京独身者的心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0
第4版()
专栏:

默默此情谁诉
——北京独身者的心声
本报记者 冯媛 毛磊
由于采访大龄青年未婚情况,我们接触到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独身。
据了解,北京地区现有大龄未婚人口十五万左右。他们中许多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已准备独身生活下去。此外,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还有一部分终身不婚的独身者,即六十岁以上未婚者,他们约占同龄人口的1.35%。
他们怎样看待生活?他们怎样要求生活?这里,我们向社会转诉他们的隐衷、表达他们的追求。
一位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小学教导主任品貌兼优,很有事业心,她告诉记者:“我觉得不可能找到合适的,所以决定过独身生活。我现在在考虑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深造拿更高的文凭呢,还是钻研业务、争取成为小学教育专家。业余时间要学习,还要做家务,我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有时看看电视,生活得很充实,从来没觉得空虚,总有干不完的事。我还有很多朋友。”
看得出,她精力充沛,无甚“近忧”。那么,她有没有远虑呢?她表示:“我只希望社会重视老年福利事业,离退休老人也可以组织联谊会,不至于孤独自守,形影相吊。”
的确,随着我们的社会逐步老龄化,独身老人的人际交往、社会生活,是一个应该未雨绸缪的问题了。
前边介绍的女教导主任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许多人则有更实际的困难,尤其是一些女同志,家中缺少住房,父母有意见,兄弟有怨言:你该走不走,占着房子,影响别人。她们忍不住向记者诉苦:“工作中,我是骨干,堂堂正正,心情舒畅。但来自家庭的压力,却让人苦不堪言,寄人篱下一般,看人脸色生活。”
技术员小纪在给记者的信中写道:“我们单位已两次分房,厂级、中层干部多分多占,有的在第一次分房中分到了住房,第二次又分到了;有些人有了房子长期闲置不住。我家三代八口人,居住面积三十平米,多次申请分房都不被理睬,就连已婚者退掉的小房子也不考虑分给我。理由是:不结婚者不分房。”
有类似情况的何止小纪一人,有一位女青年对记者说:“我们单位房子紧张,有些新婚青年、三代同堂的困难户还没解决,我也不好意思去跟人家争房子!”她建议,“既然北京能盖鸳鸯楼,也可以盖单人公寓吧?独身者负担少,房租贵些也可以;没有资金,搞募捐、集资也不妨试试呵!这绝不比填登记表、开舞会意义小!”
单身公寓一下盖不起来,他们就希望早日有一个“未婚者之家”之类的俱乐部,为他们的业余时间,提供一个温馨、理解、清新、能催人上进的天地。
这些独身者们很反感亲友、组织“好心”的过分热情,他们说,不见得婚姻就是幸福,不婚就是不幸。他们提出不要捏合的婚姻而宁缺勿滥。至于社会的偏见,他们倒不大在乎,而且也感到,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一些传统偏见在开始破除,私生活渐渐受到尊重。这倒正是他们所欣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