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一串响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0
第8版()
专栏:

  一串响铃
  禹舜
这里的一切我都陌生。
白色的、黑色的、黄色的面孔,没有一张面孔是我熟悉的。百货店、日杂店、珠宝店……没有一个店铺的商品有故国的标记。
然而,当我漫步街头,一种亲近感却油然而生。这里毕竟是纽约市华人最多的地方。中国人叫它唐人街,美国人叫它中国城。满街的商店是繁体汉字招牌,人们交谈时大多用汉语,以及那灯笼、石狮、旗袍……又使我止不住情思恍惚,忘记了自己是在异国他乡。
我信步走进了一家百货店。
一位年轻的营业员见我是中国人,恭敬地说:“您好!”
“您好。”我忙点头作答。
“先生从哪里来?”
“湖南来的。”
他忽然热情地伸出手:“欢迎您光临!”
我在店里转了一圈。店面不大,但分成五个区,各区卖不同的货物,象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但顾客太少,显得冷清。我是随便逛逛,无意买什么东西,不一阵,又来到了年轻营业员前面。
“您买这样的自动伞吗?”他的目光也许一直在跟踪着我,想方设法招徕我。
我仔细打量着他:身高,脸阔,蓬松的长长的头发,花格子高领衬衫,厚厚的牛仔裤。看样子三十岁不到。
“台湾造的!”他扯下自动伞的布套,想动手把伞打开。
我连忙阻止他,然而,“台湾”二字使我的好奇心萌动,我问他:“你是台湾人?”
随便一问,却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原来,他父亲是广东人,可广东是个什么样子,他没见过。他是台湾生,台湾长,前年来美国留学,在纽约一所大学读电子专业。美国的大学学费是昂贵的,一年要一万四千美元。他父亲负担不起,来信叫他半工半读。去年假期他在一家餐馆做招待。今年假期未到,父亲托运来一批日用百货,他便在唐人街租了这家店铺的一角,停学来经营,货卖完后,他还要去读书。
天涯游子,相逢不必曾相识。此刻我们的心竟是那么相通。
“见到您,我很高兴。我来美国两年多,还是第一次见到没有加入美国籍的中国大陆人。”他双目炯炯地望着我。
我递给他一张名片。
他搓着手,呐呐地说:“对不起,我没有名片给您。”说着,拿起一支圆珠笔:“我给您写个名字吧!”
“骨肉同胞。台湾留美学生张××。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二日于纽约。”我的笔记本上留下了一行清秀的汉字。
“你到过大陆吗?”
“没去过,现在还不能去。”他停了停,斩钉截铁地说:“将来一定要去,一定能去。”
听了这话,我心中仿佛荡漾起浪花水珠、涓涓暖流。访美期间,我接触了许多华人,象张先生这种感情,几乎是人人皆有。他们之中,有的是为祖国天灾人祸贫穷苦难所驱赶,离乡背井,在美国侨居了数十年,甚至几代,但那强烈的家国之情却不曾泯灭。虽然身在地球的另一边,却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讲的是家乡的语言,每逢传统节日,他们照样地要庆祝一番。至于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家国的用具,辗转购买家国的书报,慷慨地解囊支援家乡建设,年老以后落叶归根,种种情形更是常见。
“欢迎你回去看看。”我说。
他见我即将离去,轻轻地说:“请等等”,回头从货架上取出一个小小的纸盒来,又不慌不忙地将纸盒打开,取出一串响铃提在手上。那响铃顶端是一块玻璃圆盖,盖上系着十根尼龙丝线,丝线上吊着小巧铃儿。我数了数一共二十四个,每一个都呈现粉红、淡绿、浅蓝、洁白四种颜色,铃与铃之间排列得错落有致,整个看去象一条彩色的游动着的蛇,弯弯曲曲成一个S形状。铃儿互相撞击,发出一串琴弦般的响声。
我看毕,他把响铃仍复装进盒中,然后递给我说:“台湾人家的客厅最爱挂这种响铃。”
我暗自佩服他,显然使我有了购物之意。可是,当我要付款的时候,他用手一挡,连连说:
“送给您,送给您!”
我再三坚持要付款,他再三地推让,说:“这东西值不了几个钱,是我的一点心意。难得相会,留作纪念吧。”
而今,这串响铃挂在我家的小小客厅里,凡来我家的客人,都要久久地凝视它,伸手轻轻一拨,听它发出那琴弦般的声音。
“叮铃铃,叮铃铃……”对我来说,这声音仿佛是一位台湾青年真情的流露,仿佛是一位骨肉同胞对故国的呼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