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秀才不出门 可知天下事——介绍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1
第5版()
专栏:

秀才不出门 可知天下事
——介绍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
张君武
“资源共享”是当代情报工作的重要特征。当你来到北京“八一”湖畔的中国科技情报中心国际联机情报检索服务部,坐到联机终端的荧光显示屏前时,你会感觉到世界仿佛变小了,觉得人类几千年的智慧与文明都仿佛凝聚在这小小的屏幕上。
这里正在为用户检索一个名为《溶氧分析》的课题,工作人员首先与用户商量选择了设在意大利的欧洲宇航局情报检索服务部的ESA—IRS系统,并确定了检索词。工作人员根据用户要求输入检索词和检索指令,显示屏上立即显示出数据库内存有有关《溶氧分析》的文献二百四十一篇。用户认为太多,要求精选,操作员再次发出指令,屏幕显示有四十六篇。用户满意,并提出将检索结果联机打印,操作员再一次键入指令,计算机立即在打印机上将四十六篇文献的文摘号打印出来,用户根据号码就可以十分方便地查找美国《化学文摘》了。这个课题结束了,前后历时不到三分钟。然而,同一个课题如果用手工检索的话,一个熟练的专业检索人员也要一周的时间才能找到相应的文献。利用计算机联机进行情报检索,速度快,范围广,又有着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是欧、美国家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计算机检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通讯网络的发展,首先是银行界、建筑行业及商业界为了及时得到准确可靠的行情及金融等方面的情报,优先使用了计算机检索技术,并推动了公用通讯网络与计算机系统结合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的出现。目前世界上有较大的联机检索系统一百多个,其中美国六十多个,日本二十多个,西欧和加拿大二十多个,共拥有数据库一千一百多个,存贮的文献量达几亿篇。这些数据库包括专业范围很广,上至宇宙天体下至地质地貌,包括社会科学、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政治、时事、新闻、商情信息等各个方面。这些数据库大至可分为三种类型。(1)事实型数据库如百科全书、名人名录、时事新闻等。(2)数值型数据库包括各种消费品价格、材料数据、电子器件数据,大米、茶叶、黄金等物资的国际市场价格等。(3)目录型数据库如美国《化学文摘》《生物学文摘》及其它各学科的文献目录等。
国际联机情报检索事业的发展大大加速了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据有关专家统计,1974年全世界科技文献检索量为七十万条,而到1977年就增加到二百万条以上。国际联机情报检索打破了国家与民族的界线,为用户提供世界各国的信息,使信息成为商品互相流通,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社会”之名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从七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计算机检索的研究工作。八十年代初中央九个部、委、局的情报所共同利用香港大东电报局的线路,在香港租用了一台终端机。不久又有专业部情报所在北京建立了利用电报线路直接与美国联机的电传终端。电传终端虽比前者方便但价格昂贵。198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建立了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终端,并通过我国邮电部与意大利邮电部协议租用了其通讯网络,先后与世界著名的三大情报检索系统联机。这三大系统是,ESA—IRS(欧洲宇航局情报检索)系统;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DIALOG(对话)计算机系统;美国系统发展公司的ORBIT系统。这三大系统拥有数据库四百多个,可提供文献目录一亿五千万篇。这样,身居北京的“斗室”之中就可以直接随时调用这些数据库中的情报了。
近年来我国又有一些部门和省、市的情报机构建立了国际联机终端或终端分机。从1980年至1985年我国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终端由一台发展到三十三台,分布在全国十七个大中城市,通过国际通讯网络与世界上有影响的七个大型情报检索系统联机,可检索数据库超过五百个,文献量二亿篇以上。到1985年底,我国已完成国际联机服务课题二万一千多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