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北大校园和蔡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1
第8版()
专栏:

北大校园和蔡墓
史复
偶然到北大校园,总觉得那里缺点什么。校园里近年有了蔡元培先生的塑像。不远之处,还有斯诺和另一美国教授的坟墓。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还应该有另一座坟墓——蔡孑民先生之墓。我见过这墓和有着这七个大字的墓碑,那是叶恭绰的手笔;还有千字文的墓表,那核桃般大小的字是台静农手迹。都是可以传世的好书法。当然,墓主本人的道德文章是更要传世的。墓碑无年月,应该是蔡元培逝世之年——1940年立的。墓表却是那以后几乎四十年才建立。由于墓地年久失修,留美学人周策纵有“此日荒陬葬国魂”之叹。香港和台湾的北大同学会在1978年修了墓,又添了墓表,把蔡元培的生平写上去了。他们做了一件好事。这一座坟墓是夹杂在香港的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之中。那是一个靠着一座山坡的坟场,一层一层的坟墓,从山脚向上发展。这一死者的长眠地,看来就使人想起香港高高耸起的廉租屋村,象一层层火柴盒往上叠,挤得人和鬼都透不过气来。也象山边的木屋区,那当然就更挤得窘迫不堪。
“来寻白璧万碑里”(周策纵句),我也曾和友人扫过蔡墓。想起“入土为安”的话,我总觉心里不安,总是在问:为什么要让他老先生长此在这墓地里挤得透不过气来呢?他生前和香港并没有多大关系,只不过晚年在那里卧病三两年而已,何须他的骸骨长留南国?
为什么不能把蔡先生的骨灰迁回来,回到他多年担任校长,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的北大来呢?尽管今天的北大校园不在当年旧地,但北大毕竟还是北大。而北大又不是没有这么几平方米建墓之地的,既可以容得下斯诺和他人,就没有理由不能容蔡元培吧?“兼容并包”,正是蔡元培为北大创立的好学风。这样做,不正是葬得其所吗?也可告慰这位在中国最早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先驱于九泉。
香港的蔡元培墓曾因港、台的有心人出力而得到重修,因此,我也寄希望于北京大学的有心人和北京的有心人出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