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老棉区为何不姓“棉”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2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老棉区为何不姓“棉”了
收棉季节,我们在全国著名的老棉区——江苏省启东县采访,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基本看不到成片的棉花,代之而起的是高高低低的玉米、黄豆、苎麻、花生等作物。县里的同志带有几分自嘲地说:“老棉区已经不姓‘棉’了。”
启东县这个曾经在全国首批实现棉花总产五万吨(一百万担)的高产县,1985年的棉花总产却只有一点一五万吨(二十三万担),棉花种植面积也降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全县处于中上水平的圩角乡,乡长龚国华向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近三年平均年景计算,种棉花,农民每投入一个劳动日只能得一元八角九分;而种蔬菜却可以得十二元六角五分。收益低,是农民不愿种棉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说,多出力,少收入,谁愿意干这样的傻事?县里、乡里相当多的干部也认为,农民选择投入少、产出多、收益高的项目经营,应当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不应该指责,但又担心,如果大家都不种棉花,国家纺织生产和外贸出口所需的棉花又从哪里来呢?
不用经济杠杆而继续用行政手段指挥千家万户生产,也是导致启东棉花跌落的一个重要原因。1984年,启东县丰收的棉花销不出去,大量积压,县委号召全县“大力压缩棉花面积”,时隔还不到一年,县里又号召千方百计多种棉花。这个弯子转得太急了,农民被搞懵了:“一会儿要少种,一会儿又要多种,国家到底要不要棉花?”看来,至今还用行政手段硬性规定棉花种植面积的办法,来代替商品生产中价格杠杆的作用是行不通的。你越硬性规定,他抵制就越坚决。久隆乡的一位农民去年秋天被干部们拉到田里,硬留下了一亩地的棉花空茬口。到了春天,这块地上什么也没种,长满了杂草。
记者在启东县采访了县里一些部门的领导同志,谈起棉花,他们好象比农民更加苦恼。这确实是一个县难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用新的观念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探索。例如,棉花的收购、调配现在基本上还是由棉麻公司独家经营。农民生产了棉花,买主只有一个,价格只有一种,难免会出现棉花多了就压级压价,棉花少了就催种催收的现象。能不能改革一下棉花流通体制,让纺织厂和外贸部门直接同农民挂钩,给农民以更多的经济实惠,而不仅仅总是要求他们为完成国家计划“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呢?
新华社记者 费强、孙参、王惠堂、张伟弟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