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今日两地书》引起强烈反响 千余读者致函本报畅抒情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2
第4版()
专栏:

《今日两地书》引起强烈反响 千余读者致函本报畅抒情怀
本报讯 本报11月5日第四版刊登的《今日两地书》一文,介绍了云南边防前线将士与军委办公厅干部张立通信探讨国家大事的感人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截至12月5日,已有千余名读者致电、致信本报编辑部,赞扬军民之间那种“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
给本报来电、来函的人中,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及军队和地方上的各级领导,也有工人、农民、职员和基层干部;有大专院校师生,也有中、小学生;还有香港同胞。
读者在信中指出,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矛盾面前,大家本着“匹夫有责”的精神,积极出谋献策、为国分忧,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也是四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利因素。现在有的单位发牢骚的人多,真正探索问题的人少,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消极作用。一位全国政协副主席说:“军队有个好传统,就是关心国家大事。前线战士和张立积极为四化建设献计献策,充分体现了这个传统。小人物想大事,敢说又不乱说,真了不起!”一些省、地领导在信中说,近几年,部队政治工作十分活跃。边防战士和张立能够积极探讨诸如机构臃肿、推诿扯皮、干部制度等难度很大的问题,足见邓小平同志主持军委工作后,部队政治素质提高很快。如果全国人民都能象他们那样人人心想国家大事,人人为振兴中华献计献策,我们的四化大业何愁不能早日实现!香港同胞许建笙来信赞扬说:“中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仅数月,即有如此奇事问世,祖国军队真了不起!”
许多读者在信中高度赞扬前线部队领导善于把群众议论化为精神力量和国家建设财富的领导艺术。有的工人在信中说,当前群众思想十分活跃,这本来是好事。可是,有的领导却畏首缩脚,采取“堵、捂、骗”的方法,不让群众讲话;有的则放任自流,使议论变成牢骚怪话,这都是政治工作薄弱的表现。边防部队领导善于因势利导,把群众议论引向正确轨道,使其化为有利于国家建设的因素,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提倡。我们佩服边防战士敢想敢说、关心国事的精神,更佩服边防部队领导那种敢于让干部、战士讲心里话的胆识和善于同群众一起探索问题的领导艺术。几位机关干部来信指出,党的政治工作是宣传真理的工作,而真理是无所畏惧的。国家强盛要走开放之路,政治工作要唤起群众干四化的热情,不同样应走开放之路吗?
不少读者在信中赞扬军委机关干部张立勇于探索、为国分忧的高尚品德。某市一位七十六岁的政协委员在信中谈到要加强宏观决策研究时说:“今睹有人潜心于此,诚感国家之福也。古人云:‘富国在谋’,国家欲发展,首赖规划之正确,调度之得当。余望一切为民造福的干部奋发钻研,出谋划策,四化大业可望早就矣!”几名基层干部在信中说,关心国家大事,一要战士愿想,二要干部让想,三要党委、首长、机关支持战士想。《今日两地书》中战士们提出的那些问题,都是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事情。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没有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是不可能回答的。机关干部,应该象张立同志那样,讲真话,讲实话,积极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
云南边防前线某部一位领导从前沿阵地打来电话说:“守卫在猫耳洞的战士读了《今日两地书》,极大地鼓舞了战斗士气。在最近一次反击敌人偷袭的战斗中,又打了一个漂亮仗。为了满足一线干部、战士的需要,我们把这篇通讯登在战地小报上,每人珍藏一份。不少同志把它作为最珍贵的‘礼品’寄给父母、妻子、兄妹和女友。大家纷纷表示,要继续发扬‘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己任’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的亲切勉励和热忱期望。”
(罗同松 马文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