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问题剖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2
第5版()
专栏:

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问题剖析
曾康霖
要注意自有资金和利润的转化关系
近年来,国有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急剧减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物资损失随意冲减自有流动资金;二是近年来流动资金补充很少;三是资金转化成了利润。
近年来生产资料的价格有上涨。价格上涨对流动资金占用的影响有两个方面:(1)要求追加货币资金量。如果企业的货币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则要增加对银行的贷款。(2)会虚增库存物资的量。库存实物量并没有增加或增加不多,而价格量增加了或增加很多。原来库存的物资因市场上的同种物资价格上涨而调增价格,或者因国家统一调价而变动其价格,则会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将调增的价格增加自有资金;另一种将调增的价格增加利润。如果是后者,则会减少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使同样多的钱买不到同样多的实物,造成财政收入的虚假。这就是说,由此而使财政收入增加,并不是因为新创造了价值,多生产了产品,而是“吃老本”,最终要迫使银行增加贷款来填补流动资金缺口。
过去我们多注重分析成本与利润的关系,不大注意资金与利润的关系。其实,资金与利润能够互相转化,在经济生活中早已存在。这种转化以成本为中介,即通过加大成本,能把利润转化为资金;通过减少成本,能把资金转化为利润。资金与利润以成本为中介相互转化,是因为资金、成本、利润都是产品的价值形式。产品的价值形式是由补偿价值C+V与剩余产品的价值M构成的。当产品的价值量为一定的条件下,C+V与M此增彼减。同时C+V具有两重性,从劳动占用的意义上说是资金,从劳动消耗的意义上说是成本。由于资金的占用从属于资金的消耗,资金的消耗形成成本,因此就能通过人为的办法来虚增消耗或缩减消耗。这样的结果能使C+V作为资金与M作为利润相互转化。从理论上确立资金、成本、利润这三者的关系,能增强财政、银行、税收部门在管理实践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重视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影响
企业的自有资金应当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但在研究国有企业的自有资金应占多大的比例才有利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时,不应把所有的自有固定资金和自有流动资金都包括在内,而必须区别企业的运营资金与非运营资金。所谓企业的运营资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现实地参加企业生产流转过程的资金,一般说来,它由大部分流动资金和小部分固定资金构成。运营资金可能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也可能来自预收货款、占用其他部门企业的资金,还可能来自企业本身的积累。总之,它由自有和借入构成,此增彼减。如果运营资金主要来自借入,而且其借入的部分又超过了通常的比例,则从局部来说会产生以下影响:(1)增加企业负担,减少企业的盈利,因为企业借入资金的增加要增加利息支出。(2)削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3)不利于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改造。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具有应变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体现在时间和效率上。在优胜劣汰的商品经济竞争中,谁能领先开发新产品,谁能及时推广新技术,谁能主动采用新设备,谁就能占领市场。而要能够领先、及时和主动,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如果没有自有资金或自有资金不足,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推广、新设备的采用主要或完全靠借入资金来进行,就难于做到领先、及时、主动。(4)不利于企业挖掘内部资金潜力,变非运营资金为运营资金。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主要靠借入资金从事生产经营的条件下,每当企业需资金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挖掘内部资金潜力,变非运营资金为运营资金,而是银行贷款。
就整体而言,运营资金中自有资金不足,借入资金超过了正常比例,还会产生以下影响:(1)不利于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为何压而不缩?挪用流动资金搞基本建设是原因之一。这几年为什么总是讲流动资金短缺,主要不是因为供给的流动资金不足,而是基本建设、技术的更新改造挖走了相当部分流动资金。这样,给流动资金留下一个硬缺口,只好逼银行贷款。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不注意补充企业自有的运营资金,而让企业的运营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贷款。(2)不利于银行信用融通资金。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国有企业的运营资金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而且被长期占用,这种状况造成银行信用有贷无还,“钱到地头死”。本来银行信用的作用在于融通资金,通过资金的融通调节货币供求,如果长期占用银行的资金,银行的钱也就是企业的钱,就谈不上或很难通过资金的融通调节货币的供求。如果银行信用难于调节货币供求,也就难于实现国家的货币政策。所以,不注意补充企业一定的自有资金,让企业长期占用银行贷款,有碍国家货币政策的效用。(3)不利于减少企业的相互拖欠。近年来在自有资金下降的同时,企业相互拖欠货款严重。拖欠货款上升的趋势与自有资金下降的趋势是同步的,自有资金少,拖欠货款就多。照理自有资金的多少与拖欠别人的货款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我国现行资金管理体制下,在利率的杠杆作用还受到很大局限的条件下,自有资金少就会导致占有别人资金多,这可以说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情况。
总之,要重视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带来的影响。不注意补充国有企业的自有运营资金,实际上是让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
完善补充企业自有资金的制度
我国银行部门规定,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自有资金才能取得贷款,工业企业为30%,批发商业20%,零售商业60%,自有资金不足比例的企业,要取得贷款,只能作为特殊对待。规定不同比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里首先需要研究的,是决定企业自有运营资金多少的因素。决定企业自有运营资金多少的因素有:(1)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金融市场是货币资金融通的领域。一般说来,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地区,企业筹集运营资金的可能性大,自有的运营资金能够少一些;相反就需要多一些。(2)生产流转过程的长短。在产品生产出来到取得销售收入存在着时间间隔的条件下,要使生产能连续进行,必须继续追加货币资金。流通时间越长,追加的货币资金越多。同时,生产流转的时间越长,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可能性和产品销售的风险性越大。所以一般说来,生产流转过程长的企业需要筹集的自有运营资金的量大;相反则量小。(3)资金有机构成的高低。资金有机构成高的企业,需要的运营资金量大,相应的自有运营资金的比例也应高;相反,在那些资金有机构成低的企业,自有运营资金的比例可以低一些。(4)产品的结构状况。企业通常都不只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而是多种产品,而且有的产品畅销,有的产品滞销,有的产品销售的批量大,有的产品销售的批量小。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结构。一般说来,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的企业,自有运营资金的比例应大一些,因为在那里融通资金的选择余地小;相反,产品结构多样化的企业,自有运营资金的比例可以小一些,因为在那里融通资金的选择余地大。(5)运营资金利润率的高低。运营资金利润率高的企业,容纳借入资金的可能性大,自有运营资金就可以小一些;相反地,运营资金利润率低的企业,容纳借入资金的可能性小,自有运营资金的部分就应大一些。(6)销售收入利润率的大小。利润要分解为上缴税金和利润留成,在应缴未缴的时间间隔内,企业有可能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货币资金来使用。因此,销售收入利润率大的企业,自有运营资金的比例能够小一些;相反地,销售收入利润率低的企业,自有运营资金的比例就应当大一些。既然企业自有运营资金的多少受不同因素的影响,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下确定不同企业的自有资金的比例是有理论依据的。我们应当建立和发展这方面的理论。
流动资金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在思想上必须明确,追加的流动资金是社会积累基金的一部分。社会积累基金的分配,既要有利于固定资产的积累,也要兼顾流动资金的积累。如果它们二者的比例关系分配不当,就会产生流动资金的短缺,有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在措施上需要建立流动资金的补偿制度。要将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资金,而不要将资金的一部分转化为利润。在组织上应当把新建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归口,统一由一个部门(如建设银行)来管理,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结合筹划必要的流动资金的来源。在政策上要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在保证国有资产完整无缺的同时,允许当事人充实企业的自有资产,并与物质利益挂钩,使经济实体的经营管理者,既是经济实体利益的分享者,又成为经济实体经营风险的承担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